蜀魏之三笑——析《失街亭》人物性格(180205 伍思权)

        《失街亭》选自《三国演义》,说的是由于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战略咽喉之地街亭失守,而最终,马谡也承担了他应负的责任,被孔明挥泪斩于军帐前。

      本文用对比与衬托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与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的性格。其中细节的描写更是见其功力,通过对马稷(蜀)的“三笑”与司马氏父子(魏)的“三笑”,牵动了整一个故事,烘托出了双方主帅的性格,将其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马稷真的完全是庸才吗?显然不是的,马谡“自幼熟读兵法,颇知兵法”,又“深远谋略”,在前面的章节中,马稷用“攻心为上,功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术使司马懿暂时失去了兵权。而他又为何会输掉这一场占据天时地利之战呢?且看罗贯中对蜀(马稷)三次笑的细节描写。

        第一次笑是当马谡看过街亭地势,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偏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继而决定立即山上屯军。大敌当前,却盲目轻敌,草率行事,可见马谡的狂妄自大与轻率。马谡第二次笑是在他听过王平的谏后,谓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且左一个“兵法云”右一个“孙子云”,还说“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物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还让王平“分不得功”。这一笑深刻展现了马谡的目中无人,刚愎自用,他只会对兵法死搬硬套,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没有一切从事实际出发,为蜀军的失败与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马谡三笑,是在看见司马懿引百余骑巡哨后,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而马谡却不“知彼”,可见他的夜郎自大,毫不把敌人放在眼里。这三次来自蜀军统帅的笑,不仅反映了马稷的狂妄自大,只会纸上谈兵,更烘托出了蜀军大败的必然性。

        再说魏军方面司马氏父子的三笑,第一次笑是司马懿兵到街亭,没有着急于进攻,而是派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探得“街亭有兵守把”。司马懿灰心丧气,愧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而司马昭见状,笑其父日:“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司马昭笑其父被孔明吓破胆,自认为街亭是易取的。两种性格的反差对比,既突出了次子司马昭初生牛犊的个性,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第二次笑则是司马懿得知“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之后,不禁大喜,这是他看到街亭唾手可得的大笑:“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可见司马懿首先立足于探清情况,事事谨慎,对兵法了如指掌,这一笑反映了一个有才能的军事家善于知己知彼,与马谡的自恃轻敌形成了对比。其后,司马懿回到军营中,又“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当听说守街亭的“乃马良之弟马谡”,不禁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这是司马懿的又一次“笑”。而这一笑又照应前文司马懿因马稷反间而失去兵权,这样写,一个曾经遭马谡暗算过的军事家善用兵法、老谋深算、事事谨慎的性格特征便跃然纸上,而这三笑亦反映出了此时的街亭早已是魏军的囊中之物。

      蜀魏双方的“三笑”,看似只是人物简单的神态描写,却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两方的笑对比,形成反差,便将人物各自不同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等描写可谓是细致入微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蜀魏之三笑——析《失街亭》人物性格(180205 伍思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