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的追问-《时时刻刻》影评

影片《时时刻刻》,英文名《The Hours》,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获得第2002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和8项提名,且相继拿到各种国际电影节的多种奖项。影片编剧用精致而繁复的结构还原了原著意识流的写法,导演则用巧妙的镜头转换和光影变化呈现出丰富深邃的影像,三位女主角更奉献了精湛的表演,堪称经典。

影片起始于1941年英国南部Sussex的一条大河,河面的流水宽阔又不失湍急。一位女性匆匆的系紧大衣的腰带,快步走到河边,犹豫了一下,捡起一块大石头塞进大衣口袋。她缓缓而又坚定的走入波光粼粼的河水中,沉入河底。画外音则是她的绝笔信,诉说着她对爱人的深情。影片从这里拉开序幕,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也奠定了影片挽歌式的基调。


影片围绕着不同时空的三位女性的一天的生活展开,沿着从早上起床到夜晚睡去的时间线,把三位女性的生活用三条线齐头推进。就像用三股绳子编辫子,开头的时候很松散,让人看看不清相关性,镜头大概每1-3分钟就在三个女性的日常间切换一次,观众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换了场景。虽然切换的点和线索都经过导演的精心安排,观众难免会觉得有些茫然无序,不过只要坚持看下去,随着情节逐渐展开,戏剧的冲突开始呈现,前面的细节反而让人回味无穷。

三位女性与鲜花

三位女性的命运都若隐若现的与一本小说《达洛维夫人》有关联。

女主一,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饰演),住在1923年代的伦敦乡间,那一天开始构思一部新的小说《达洛维夫人》,被写作激情燃烧的天才女作家,也被生命的束缚感深深的困扰。

女主二,劳拉·布朗(朱利安.摩尔饰演),1951年生活在洛杉矶的家庭主妇,生活富足无忧,有一个爱他的丈夫和5岁的男孩,怀着6个月的二胎。她正在阅读《达洛维夫人》,这本书与她的长久压抑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共鸣。那一天她打算准备她丈夫的生日蛋糕,却和弗吉尼亚笔下的达洛维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

女主三,克拉丽莎·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现代版的达洛维夫人,一位女同性恋者,居住在2001年的纽约市。她长期照顾着初恋的友人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而濒死的诗人。理查德戏称她为达洛维夫人,因为她和达洛维夫人的名字一样,都叫克拉丽萨。

《达洛维夫人》这本小说,弗吉尼亚是创作者,劳拉是被小说唤醒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克拉丽莎则隐隐就是达洛维夫人。原著虽然有致敬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但观众并不需要真正读过这本小说。影片清晰的描述了困扰三位女性的也是困扰达洛维夫人的问题,不是爱情,不是亲情或友情,也不是成就或名气,而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三位女性面对的日常的一天,映射了她们各自的一生。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三位女性的生活都不错,有爱人,有朋友,有亲人相伴,生活也处于衣食无忧的社会中上层。从当时社会的标准来看,她们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然而,三位女性都在这一天陷入了对死亡的思考,在这一天,她们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这种追问一旦出现,就像永不放弃的魅影,时时刻纠缠着灵魂,把人逼到一个不得不选择的地方。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生,或者死?

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死亡是不是一种选择?

如果活着是为了虚荣的繁华,为了日复一日的照顾家庭,为了别人的需要而活着,这是真的活着吗?

如果你没有为自己活过,如果你不敢追求你想要的生活,那么活着和死去有多少差别?

这些问题,不仅是女性在追问,也是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影片并不完全是一部女性题材的影片,只是从女性的角度而言,被束缚的生命体验更加鲜明。

面对这样的问题,幸而影片中的三位女性都透过那一天的生活,触碰到了隐隐的答案,最终做出了自己回答。

弗吉尼亚的这一天,在构思小说的同时,接待了伦敦来的姐姐,和小侄女一起埋葬了死去的小鸟。向丈夫坚决的请求回到令她疯狂却感到活着的伦敦都市生活中去。她决定让书中一位智者和诗人死去,而其他人活下来。


弗吉尼亚述说回伦敦的愿望

女作家弗吉尼亚有着对生命和文字有着异常敏感的察觉,有着超越自身时代的自觉与勇气,忠实的跟随自己的内心。数年之后,女作家选择在精神疾病再次爆发前,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带着对生的挚爱和对爱的祝福,走入冰冷的河水。因为热爱生命而不肯放低对生活的要求,因此选择了放下和死亡。这也是影片的开头展现的场景,也是最震撼人心的一个选择。

主妇劳拉在这一天,读了《达洛维夫人》这本书,带着5岁的儿子为丈夫做了生日蛋糕,接待了生病的女友,醒悟到自己的生活让生命日渐枯萎,决定去自杀。但在自杀前的小憩中,她梦到死亡并惊醒后,意识到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最终她决定生下女儿后离开家庭追求自己的生活。她选择了抛家舍子,承担起家人和社会的指责,独自走上自我救赎之路。


劳拉

克拉丽莎的这一天,离开枕边的同性爱人,自己去买花,开始为获奖的病残初恋男友——理查德准备聚会。在与理查德的争论中,生命的真实呈现出来,让理查德认清了现实,并决心选择放弃已然残破的生命。而被称为达洛维夫人的女主,也终于要面对自己对青年时代幸福感受的执念。当她目睹了理查德的自杀,并通过与理查德母亲——劳拉的谈话,终于在这一天结束的夜晚,理解了友人对死亡的选择。她也决心选择面对自己的生活,赋予自己的选择更深刻的意义,投入到自己的爱人怀抱中。


影片的结尾是神来之笔。理查德的母亲,在当晚来到克拉丽莎的门前,而她就是影片中50年前的劳拉。当年的她,为了追寻个人生活的自由,放弃了年幼的儿子和新生的女儿,离开了爱她的丈夫,独自去了加拿大工作。虽然她选择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但也承担了深深的遗憾。那一晚劳拉告诉克拉丽莎,当年的自己没有选择,因为留下就是死亡,挣脱才能重生,即使背负着所有的遗憾,这才是生命所承载的意义。


理查德的自杀,劳拉的述说,让克拉丽莎意识到,长久以来被自己无视的当下的生活,正是自己选择的幸福,是真实且忠于自己的生活,是值得骄傲的成就和意义。她深情的吻了自己的爱人,拥抱了自己的生活。克拉丽莎的女儿则给了劳拉一个温柔的拥抱。

影片最后的图景是弗吉尼亚在阳光的照耀下,走入潺潺的大河。这河水仿佛是时间的长河,又似乎是生命的河流,不断前行,生生不息,带走死亡,也带来希望。

三位女性的故事,横跨20世纪初期到21世纪初期近百年时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的觉醒和追求自主之路,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常常被视为女性电影的原因。

1923年的弗吉尼亚虽然已经是成名的作家,但无法选择自己的居住地,生活上受到约束(医生嘱托要静养),经济上需要依附丈夫。20世纪50年代的劳拉则可以通过工作成为自己,但违反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付出离开家人和孩子的代价。而21世纪的克拉丽莎则可以选择与同性爱人居住并且独自生育抚养孩子。

这场漫长的走向自由的旅程,是每一代女性不断追问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断用行动去尝试探索的过程。这背后,是对生命最热诚的爱,对自由独立最勇敢的追求,这条道路是何其艰难,又何其幸运。

然而影片并不局限于女性角度,这一天,也是片中男性主角理查德做出生死抉择的一天。童年时代经历的理查德,经历了母亲的离家出走,始终无法释怀。长大后他成为一位诗人,在小说中把母亲写成“怪物”,甚至把母亲写死了。自己则用一生寻找各种亲密关系。患了艾滋病后,受到克拉丽莎的照顾。他虽然获得了尘世的荣誉,但最终要面对生命的残缺。当他决定选择死亡时,也终于理解了母亲。他引用着《达洛维夫人》中的名句,从窗口一跃而下。

无论男女,无论生于哪个年代,身处于生命的哪个阶段,生而为人,面对生命中时时刻刻的追问,我们都终究要给出自己的回答和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时刻刻”的追问-《时时刻刻》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