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寂寞来偿还

在太平洋的两端各有一件东西是“永远存在”的:左上的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右下的是“唯有孤独永恒”。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Márquez,)哥伦比亚作家,代表作《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英国某报刊曾发起过一项调查,那就是让读者说出自己读过的最难读的小说,然后根据投票结果排名。评选结果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以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许多读者在初读这本书时都会被书中的人名绕晕,不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便是何塞·阿尔卡蒂奥,绕来绕去很容易就让人没有了耐心。

(笔者当年读的时候为了防止人物关系理不清,还在书的扉页上画过一个人物关系图谱。但即便如此,一天还是最多只能看两页)

1.伟大的开头

《百年孤独》最广为流传的是它的开头: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个开头之所以被人们称颂的原因是,这一句话把三个时间点连结在了一起:过去、当下、未来。但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这要牵涉到《百年孤独》的出版背景。《百年孤独》的出版时间是1967年。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影作为工业化的衍生物开始逐渐兴起,这时文学最大的敌人便是电影。因为无论是严肃文学还是自然主义文学,是意识流小说还是侦探小说,电影都可以具体地表现出来;长达十几页的文字电影可以只用一个镜头便一览无遗。现代社会下的人们开始逐渐走上快节奏的生活,电影产业满足了人们这一时候的精神需求以及现实需要,因为它极大地缩短了时间。以前一个星期都读不完的书现在只用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便可以看完。文学家开始面临一个问题:是向电影低头还是坚持文学?迫于生计,一些作家开始甘愿成为电影的附庸,那就是创作电影剧本。马尔克斯则为文学给了电影狠狠的一记重拳。这也是这个开头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原因之一。

(电影《大鱼》,2012年)

因为无论是用何种手法何种蒙太奇拼贴,电影都无法准确的在一个镜头下表现出过去、当下、未来三个时间节点。这便是文学相比于电影的伟大之处。这是镜头无法企及的,仅仅属于文字的力量。在故事的开头,整个事件便已结束,剩下的章节不过是整个事件的回溯。这种写作手法也深刻地影响到了西方后来的文学家。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便参照了这一写作方式。马尔克斯也对莫言、余华等中国作家影响极大。

(作家莫言。据说莫言当初在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时只看了十几页便猛拍桌子,大呼“我知道怎么写小说了!”而有趣的地方在于,《百年孤独》在中国正式出版的时间是2010年,因为马尔克斯得知他的书在中国盗版泛滥,他便撂下狠话,称他有生之年不会将任何版权授予中国的任何一家出版社。直到2010年他才松口。所以莫言等人看的全是盗版书。但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的出版环境,诚请读者们拒绝盗版,支持正版。)

我们读过的莫言的《蛙》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便借鉴了《百年孤独》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李商隐这首诗写于爱妻逝去之后。也就是说,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完美地做到了同时把过去、当下、未来连结在一起。)

2.个人的孤独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家族一百年七代子孙的消亡史。“孤独”是这本书的主题。

命运的预示和不断地轮回构成了这本书的框架。乌尔苏拉看着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登时感到世界又重复了回去,她仿佛面对的是当年那个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她感到世界真的回到了原点,她感到什么也没有发生。

但如果你读到这本书的最后几页,你会看到已经有人给了她回答,那就是那店主决定离开马孔多——回到他的故乡去时,他在远航的船上写信给奥雷里亚诺说: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你看,他就像一位老者拍了拍乌苏拉尔的肩膀,对她说,“夫人你看,世界从来都没有旋转过,孤独只不过轮回了一下而已。”

(画作《孤独》。维克托·撒勒茨基,表现主义画家,1988年)

为什么说《百年孤独》难读下去?因为名字真的是太复杂了,很容易让人读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云。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设下的圈套,马尔克斯老头子就是要你在像迷宫一样的故事里转圈。他是为了魔幻在魔幻,就像乔伊斯是为了意识流而意识流。他故意把整个家族的名字都不断重复,最后当长着猪尾巴的孩子被蚂蚁所吞噬时,你回过头来看,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新的马孔多还会出现,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必然会伴随着出现争端。一定还会出现第二个奥雷里亚诺·布迪恩亚上校。

(河流旁的“马孔多”村庄路牌。“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都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书中的人物的命运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忧郁色彩。并且他们的命运大多都得到了预示,其实这本书就是在讲一个人在一个国家的故事,马孔多是缩小版的拉丁美洲,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其实就是一个人。《百年孤独》讲了一个人的故事。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我们不断回想起初次看冰时的兴奋劲,我们寻找着梦中的乌托邦。我们横冲直撞牛犊初生啥也不怕。后来慢慢地发现,眼前的这件事原来在多年以前就有了“因”的痕迹。现在只不过是自食其“果”罢。一种丧失表达欲的孤独感包围了我们。

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别把我们的房子涂成蓝色。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年)

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既然个人经验的传承是如此地困难,敌不过悸动的毒药,前人犯过的错我们依然会犯;既然个体的生命是如此地短暂,躲不过历史的陷阱,后人哀之而无法鉴之。那么这两者纵横交错,变成了渔网交织,生擒我们不得翻身。这便是妄想与孤独抗争的结果:徒劳和无力。所以,所有的故事,最终都变成了或多或少的轮回。

像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远行,只找到一艘帆船;像为躲避普鲁邓希奥的鬼魂而把他乡当作故乡的人们,只为寻找一片乐土;像为了逃避恐惧而跟着吉卜赛人离去选择投身大千世界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只是因为不能正视欲望所以选择投身于欲望;像乌尔苏拉的兢兢业业守候家族,只是出于本心。

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中的景象。

(电影《盗梦空间》,2010年)

我们选择以时间为解药,时间本身不会带走任何东西,但时间的衍生物——遗忘,为我们抹去了很多东西。我们慢慢习惯于“无眠”,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而淡忘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失去自我。

走了很远很远以后才发现,我们用万般努力抗争着的存在的意义,最后只剩下一个刺骨的疼痛:孤独。奥雷米亚托·布恩迪亚上校最后途经了父亲曾认为是尽头的帆船所在地,但他也不知道事件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帆船为何在此,整艘船仿佛占据着一个独特的空间,属于孤独和遗忘的空间,远离时光的侵蚀,避开飞鸟的骚扰;梅尔基亚德斯一度死去后又因难以忍受孤独而重返人世;何塞·阿尔卡蒂奥死去时全身散发着火药味,挥之不去,直到后来他的墓砌上水泥后才慢慢消散;乌尔苏拉老去时已经丧失了视力,但她记得每一件事物摆放的位置,使得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她已经失明,她用活在回忆的方式来抗争。

最后,时间使一切恢复了原样。我们走过大地,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我们能做的就是活在当下,把握好还有未来的过去。

3.历史的孤独

马孔多就是缩小版的拉丁美洲。回顾马孔多的历史就是在回顾拉丁美洲的历史。

拉丁美洲的历史伴随着死亡与新生的不断重复,伴随着传统与工业的互相解构。拉丁美洲从被卷入世界市场开始便是大国的殖民地。工业的大厦在此建立,历史的车轮不断碾压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开往马孔多的第一辆火车)

在这片孤独的土地上,有着原始崇拜,有过像丽贝卡那样吃土的年代,但不是出于需要情感的载体,而是因为饥荒而被迫吃观音土;有过喧闹的村庄,但最后成为了肃杀的城市,家家户户以镜子为墙。正如预言所说,这片土地变成了一个矗立着玻璃建造的高楼大厦,但却没有了传统古老血脉的留存。

书中提到过一家香蕉公司屠杀了3000名抗议工人。并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个香蕉公司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而且也做过这样的事。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谜团。

(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1965年)

历史的孤独便在于,它在时间维度下的浪潮无穷无尽,能避免一个错误,但是永远躲不过下一个错误。就像在一片汪洋大海中,躲避暗礁与漩涡,无限的追逐淡水与风浪,没有方向地远渡一片片重洋。你自以为走遍东南西北,但是找不到岛屿,自以为找到了陆地,但是渡不过西天,最后只能回到小作坊,一片孤寂。历史是真正的剧作家,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无法超越历史本身,而这正是历史的孤独之处。

当最后一位知情人死去时,历史的迷雾就这样将真相阻挡在时间之外。事迹渐渐变成了传说,后人陆续开始追查事件的真实程度。他们不知道,也不会知道。历史就这样一直孤独下去,永无止境。

历史的孤独与个体的孤独构成了一幅画卷,一幅以时间给的起点开始又以时间给的终点结束的画卷。

4.孤独不可言说

(诗作《在昌平的孤独》,海子)

历史的孤独与个体的孤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的生命。生活在当年基督入世也在这太阳底下长大的我们,依然在与孤独作斗争。海誓山盟渐渐褪去,永恒不朽被逐渐淡忘。曾以为刻在骨子里的细节,最后成为了一撮骨灰;我们渐渐丢失了全部的线索和所有的证据,唯一能留下的,就是孤独本身。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年孤独》:生命中曾经有过的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寂寞来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