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促使我们去面对人生难题的原动力

摘自《少有人走的路》有声书内容

我们究竟要为什么而活?在《少有人走过的路》的作者看来,“爱”是促使我们去面对人生难题的原动力。心中充满爱,为爱而行动,才算不枉费这一生。

想要给“爱“下定义并非易事,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爱也会有全然不同的认知和体验。《少有人走过的路》的作者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的一种意愿”。为了更好地去解释“爱是什么”,让我们先用排除法来说明一下“爱不是什么”。

首先,爱不是堕入情网。

情到深处,恋人往往会许下海誓山盟。一首汉乐府民歌里这样动情地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如此真挚热烈的情感表露,应该就是“爱”了吧?

在作者看来,这不是“爱”。相反地,更像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冲动。什么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男女陷入热恋的时候,彼此都感觉是天作之合,只看得到对方的优点,而看不到对方的缺点。

当激情褪去,生活归于平淡,每天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曾经的温馨不再,吵架拌嘴不可避免。我们常常搞不清楚其中的缘由,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爱错了人。其实,这都是我们错把相恋的感觉当成了爱。真正的爱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相知相伴相守才是爱的真谛,而堕入情网不是。

其次,爱不是过分依赖。

我们常会听到这样极端的事例,男女朋友分手,其中一方以死相逼,还会口口声声说,“我离开你就活不下去了!”这样的闹剧会让彼此陷入尴尬的境地,对于挽回恋情没有丝毫的帮助。原因就在于,这本质上是过分依赖并不是“爱得深沉”。

依赖别人的人,大多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空虚,把能够依赖的人视作救命稻草,像藤蔓一样把其他人紧紧缠住,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忍受孤单寂寞。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只想要自己过得丰富而充实,却不关心对方是否有心智的成长。与这种人交往,会让人感觉心力交瘁,根本谈不上任何的快乐和幸福。这怎么能算是爱呢?

最后,爱不是自我牺牲。

与过分依赖一样,自我牺牲也忽视了双方的心智成长。有的人对伴侣任何无理要求都百依百顺,这不是爱,过分的照顾只会让对方更加依赖,这是对爱的滥用,是一种伤害。有的人长期忍受伴侣家暴,只要对方道歉,他就心软地原谅,这也不是爱。这样的人,通常自认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方的愧疚和道歉给他们带来了报复的快感,长此以往,他们从内心接受了家暴,甚至不愿意被善待。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家长,那些把“我为你付出了一切”挂在嘴边的家长,往往不能接受孩子的叛逆。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孩子亏欠了自己,所以他们要反复传达,确保孩子带着负罪感听命于自己。上述种种一厢情愿的牺牲,通通都不是爱。

最后,爱不是爱的感受。

听上去有点儿绕,但是这一点最值得我们仔细分辨。有些人常常会把“爱“挂在嘴边,但却从不付出任何努力与行动,这是因为他们错把爱的感受或者说把表达这种感受,误以为是爱。但真正的爱,不是单凭感觉行事,不是一时的冲动,而需要付出切实的行动。

生活中有两种人很常见,一种花言巧语,什么都没做但是能把人哄得很开心,另一种刀子嘴豆腐心,看上去不好打交道但一直在默默对别人好——如果这样的两个人都说爱你,那么,谁的爱是真爱,谁的爱只是爱的感受呢?这样说,你应该就清楚了。只说不做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他们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

既然已经知道了“爱”不是什么,那“爱”是什么呢?《少有人走的路》给“爱”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即,爱是为了促进他人和自己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第一点,爱需要用行动体现,需要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当你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想要突破它,就必须克服与生俱来的惰性、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排斥情绪。爱需要“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就意味着,真正的爱需要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辛劳。

第二,爱需要面对各种风险,需要勇气。

我们突破了自己的舒适圈,进入到陌生的领域,这时候,不熟悉的环境、陌生的规则和标准就会给人带来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种种风险,全身心投入就要面对没有回应的风险,独自闯荡意味着遇到未知的困难也不能依赖他人,爱人可能会意外死亡,更多数时候,相爱的人会有矛盾冲突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爱的勇气。

勇气,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惧怕,而是面对恐惧仍能够坦然行动,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对爱的理解还有第三层意思,就是爱需要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以他人和自己的心智成熟为目的。

前面我们说过,爱不是过度依赖也不是自我牺牲,爱一个人并不是想方设法与对方融为一体,而是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帮助对方成长为更好的人。诗人舒婷在《致橡树》里写到:“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愿化作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选择与他携手并肩、共同成长,才是真爱的举动。

尊重对方的独立性,为对方的心智成熟而努力,并不意味着站在对方的对立面。为了帮助孩子成长,为人父母或为人师长免不了要批评几句。很多父母有这样的口头禅——“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你这样是不对的,我有权批评你,因为我从来就不这样为人处事,我才是正确的”。

批评教育并没有错,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批评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是心里有火没处撒,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又或者是想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为人父母的威严,那么批评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爱以促进他人和自己心智成熟为目的,当我们以爱为出发点去批评他人的时候,务必要经过审慎的思考,反复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而不是轻易地去质疑别人的做法。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有权力批评他人的人,必须先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这样批评才不会伤害相爱的双方,反而会让彼此得到进步——这才是真正的爱。

最后,爱离不开自律,只有懂得自我约束的人,才能促进双方心智成熟。

爱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感,必须适当加以约束。因为爱需要付出辛劳、承受风险,所以,就算我们有意愿做一个博爱的人,也只能有心无力。懂得自我约束的人,不仅不会博爱,还会相当自律。因为自律本质上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只有本着负责的态度才能够领会到爱的真谛。

婚姻关系是最好的例证,两个人由相识相爱到步入婚姻殿堂,许下的都是相伴到老、至死不渝的承诺。有的人出轨,还打着“遇到真爱”的幌子,实则是对伴侣、对婚姻的不负责任。这种不懂约束自我的行为,无论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只有懂得自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爱,才能达到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的目的。

愿我们都能懂得如何去爱,更好的爱身边的人!❤️❤️❤️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是促使我们去面对人生难题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