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

《被讨厌的勇气》中说:“人的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就是人只要和人交往就会有烦恼,或者说烦恼都是来自于你和某个人的关系。

比如因为和老公吵架而生气,那生气就是来自于夫妻关系;因为跟同事闹矛盾而不高兴,那不高兴就来自于同事关系。

陈海贤老师是《了不起的我》中也说道:

“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

在书中陈海贤老师将人际关系中的自我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中。

比如你一个人在房间里读书,那你读书之前是作者先写书,这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再或者你独自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其他购物的人和工作人员,你们之间也是一种人际关系。

第二个层次,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

拿我自己来说,在陌生人面前我是内向的,一般不说话,但在家里和熟悉的人面前,我话又特别多。

还有的人,工作时勤勤恳恳,但回家了就往沙发上一躺,立马就懒起来了。

不管是内向的我、话多的我,还是敬业的我、懒惰的我,这些都是自我,是处于不同关系中的自我。

第三个层次,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不是我们的个性。

下午和我姐视频,我俩聊得挺开心的,但转头她就跟我外甥发火:“你都玩多久了,还不赶紧写作业去!”

为什么我姐前后差别那么大?难道是她的个性善变吗?不是的,因为所处的关系不同。

第四个层次,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我们思考问题的维度会发生重大转化。一些看起来似乎无解的问题,用关系的视角考虑,就有了合理的答案。

比如给喜欢的人做一件事,不仅做得特别痛快,连过程都是愉快的;但如果给讨厌的人做什么,能拖一分钟都不会拖30秒,并且做得时候还不停地抱怨,为什么非得让我做。

决定你做这件事的效率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你所处的这段关系。

为什么我们要从关系中看自我呢?

陈海贤老师认为,如果从个体视角看自我,人会觉得自己有一个稳定的个性,很难改变;但从关系中看自我,因为在不同的关系中的自我是不一样的,我们就能从不同的关系中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就像我在陌生人面前不说话,和熟人话又多,那说明我不一定就是内向的,通过锻炼,可以变得外向一些,这样就增加了我改变的可能性,自我发展的潜力也随之增加。

想一想,你在不同的关系中都是什么样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