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走向我,成为一朵花

哲学走向我,成为一朵花

——读《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

文/苇眉儿

哲学,对一般人来说,是个深奥的词儿,反正我一向是敬而远之的。但实际上,哲学与生活,哲学与人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

说起来,哲,是个很有意思的词儿,充满追寻智慧的意思。历史上著名的“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的十位学生: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他们这些人,善于思辨,学问博大精深,意谓古圣先哲、哲学家、思想家。

哲学,底有什么用?

哲学,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和处理各种纠结吗?

哲学,到底要带领我们去哪里?

……

一句话,哲学到底要何去何从?

韩国的黄珍奎,写了一本书,书名就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正好可以一探究竟,那让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带领、引领我们,用哲学的观点和思维来考量我们的日常生活吧。

伯特兰·罗素说:“哲学分为从幸福得到灵感的感情哲学、从知识得到灵感的理论哲学、从行动得到灵感的实践哲学。”我们生活中的哲学,属于感情哲学和实践哲学,作者将这两种哲学合称为生活哲学。

而“如何将哲学落实于生活中”,正是书中探讨的主要内容,正可谓是将哲学的用途转为可以改变生活、改变人生的“生活技巧”。那生活哲学如何才能转化为生活的技巧呢?

“我思故我在”,是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儿的名言,这意味着“不管用什么方法,都不能怀疑正在‘怀疑'的自己本身”。我们必须要有所怀疑,勇敢地怀疑生活中合理化的一切,即那种使我们熟悉而又平稳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以笛卡儿“严格怀疑的态度”和“拒绝依附权威的态度”的哲学意识,逐一去除固执的己见和生活中亘古的一成不变,从而更美、更好的生活。

我个人比较喜欢书的第二章——《你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吗——帕斯卡的“虚荣”》。可以这样说,虚荣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会如此沉迷社群网站和热衷自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人类是拥有虚荣的心的存在”。《思想录》中有句话说得好:“虚荣是深植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东西,因此无论是士兵、下人、厨师或是工人,都盼望得到他人的喜爱与赞美,甚至哲学家也希望有人能赞美自己。”是的,没有人能摆脱虚荣。也许,哲学存在的意义正在于此,能让自己一层一层解析自我,解剖自我,最终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更新自我,修炼自我,成就自我。

书中的观点,诸如斯宾诺莎的“自我完善力”,是一种惯性,是事物想让自己的存在一直延续下去而做的一种努力。比如站着的要站着,运动的就运动,表现在人的身心就是一种精神传承,一种意志坚守,让人一步步追逐成功并最终实现梦想。

而哲学中的那一串追问:我是谁?我来自何方?又去向哪里……则体现了费希特“自我”的哲学命题。归根结底,要如何找到自我。费希特的观点是:自我是所有一切的起点,是所有一切的基础。他强调说,自我为非我的反命题,而非我也在自我中成为反命题。

这个观点,让我想起了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三重境界》中的一段话: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山。

至于黑格尔的“辩证法”,理性即为实际,实际即为理性,印证了另外一句话:让梦想照亮现实。无怪乎黑格尔呼吁说,看这活生生的世界精神。

用历史唯物主义思考,用语言游戏应对人际交往,用绵延扩充时间效应,用超我来控制情绪……面对人生考卷上的20道考题,20位哲学家带领众生解开生活的面纱,拨开人生的迷雾,剥茧抽丝,理性概括感性总结,用20组概念思考、反思我们所拥有的日常琐碎生活,哲学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得可谓是致。

哲学,对于我们一般人,真的是隔着一层窗户纸,就看谁与之心有灵犀。感觉就在眼前,一伸手却又抓不住,空空如也。

韩国诗人金春洙写过一首诗,诗中说:“当我呼唤着你的名,你走向我,成为一朵花。”我读完这本《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一书,斗胆将其诗句改为:

当我呼唤你的名字

——哲学

你走向我

成为一朵花

盛开在我的心里

是的,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哲学于我也还是模模糊糊的存在。但,哲学,你终会走向我,成为一朵花。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走向我,成为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