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蘑菇的闵宁人”带给我几点关于写作的思考

《山海情》中有一段,讲述了海吉县移民生活苦不堪言,为了生计,凌教授带着贫困户种蘑菇,在忍受了搭建大棚、准备原材料的种种艰辛后,最终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马上步入三十岁的你,是否也曾焦虑过,自己的时间几乎都被工作绑架?

工作的回报可以一眼看得到头,所期望的生活却遥不可及,感觉自己正在逐渐“变傻”,除了工作上的那些事,脱离工作岗位以后,我们是否还能产生价值?

如果说有一件事,能够扭转当前的困境,让三十岁左右的我们,也能“种上蘑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价值,消除心中若隐若现的焦虑感,那么写作必然可以赢得一席之地。

就像《山海情》中外出打工的白麦苗所说,“在工作中,想要做的更好,以后路走得更宽,离不开文化知识。”

写作作为价值输出的一种形式,可以让自己真实地感受到思考所带来的认知提升。在思考的过程中,通过发现自己思考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完善,从而构建自己独有的思维体系,而这种思维体系的构建历程,能够潜移默化地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

重点是,写作是有标准、有原则的。正是这些原则的限定,让写出大多数读者都认可的文章,成为了可能。

我们写出来的文章,看起来要像一篇文章。怎么才能像?关键在于形神兼备。

《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从结构、风格和可读性三个角度,提出了二十项写作原则,其中一定有一项或者多项原则,能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写文章时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使用正确的方法坚持写作,必然会让我们的写作水平有突飞猛进地提升,写出形神兼备的好文章。

结构上,文章要有“形”

形是文章的基础,对结构的严格把控,就像自律的生活,吃什么、喝什么、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当这些事情安排好了以后,展现在众人面前的,一定是一个精神奕奕的男性,或者美丽自信的女性。

本书提出了关于文章结构的五项原则,从五个角度限定了好文章的外形,每一个都价值连城。其中,我认为有三个是写作爱好者必定要掌握的。

1、写作要“自上而下”

对于提出观点类的文章,在文章的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非常重要,把读者最希望看到的东西放在文章的开头,读者才能判断这篇文章值不值得读。

同时,这也是一个好习惯,不论是写作、演讲还是汇报工作,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才能让下文具备产生的合理性,作者可以沿着一个观点,继续向下提出关于这一观点的其他陈述。

2、分解事物

《金字塔原理》中也提到过,一个观点要想成立,必须通过几个分论点来支撑,一般以三个为最佳。围绕三个主题来构建一篇文章,可以让一个观点得到充分的论证,又不显得过于“臃肿”。

因为要想这三个主题能把一个观点解释清楚,这三个主题之间,最好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才能让一篇文章看起来是一个整体。

此外,每一个主题,也需要两到三个相应的案例来解释主题成立的合理性,让主题与案例之间构成一种纵向发展的联系,才能让文章看起来有理有据。

3、整合相似性事物

作为读者来讲,最希望看到是作者明确的观点和清晰的逻辑表达。作者的写作目标,就应该是让读者看到自己的写作意图。

臃肿的段落和啰啰嗦嗦的句子,会让阅读和理解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

所以,每一个段落从讲述一个主题开始,在主题讲清楚后结束,避免发生多个主题在段落之间混揉交错的现象。

风格上,文章要有“神”

1、什么是文章的“神”?

结构是文章的“形”,是基础。风格就是文章的“神”,是触动读者内心最根本的原因。

文章要有神,其重要性就像人的眼睛。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眼睛,看出对方内心的真实声音,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文章的“神”,看出作者最希望表达的主旨。

2、如何为文章赋予神韵?

要使用精准、具体的例证。读完一篇文章后,能留在读者心中时间最长的内容,往往是文中的事例和细节,

选用准确、具有描述性的词汇,可以让文章更有力。为了避免让读者去猜文章所表达的含义,要使用大量的篇幅,充分论证作者的观点。不仅要表达是什么,还要紧随其后写出为什么。既为文章的观点提供支撑,同时也能表明作者的写作初衷。

例证要个性化。个性化例证使文章更令人难忘,因为读者乐意通过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去了解某一个具体情境。

还是拿《山海情》中的一段故事,解释一下个性化例证的魅力。

在凌教授号召大家种蘑菇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相信种蘑菇能赚到钱,何况还要搭上两千块钱的成本去盖一个大棚。但是,当村民们看到采购商亲自来到金滩村,收成熟的蘑菇,并将一千多元的采购费用,支付给了全村唯一一个种蘑菇的农户时,跟着凌教授学习蘑菇养殖技术的村民马上多了起来。

个性化的例证能够打消潜藏在读者内心的一些小顾虑,如果想写出令人难忘的文章,个性化例证是必须具备的一个要素。

“形”“神”兼备,文章还要有可读性

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自媒体时代,手机阅读代替了传统的纸媒阅读,要想让更多的读者看到自己的文章,首先就要让自己的文章外观吸引人,具有可读性。在发表之前,一定要给自己的作品“打扮打扮”。

增强可读性,排版很重要。外观要清爽干练,读者才有看下去的耐心。

一方面,在文字周围留出更多的空白,避免大段文字紧贴在一起,可以降低读者面对文章时产生的理解压力;另一方面,文章中的主题句、重要的词语、标题,可以用斜体或者粗体标注出来,强调文章中较为关键的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抓住关键。

文章多修改,弄“拙”成“巧”可面世。一篇文章完成初稿以后,经历数次修改,可以增强可读性。

一个很好的比喻是,文章中精彩的部分是“花儿”,拙劣的部分是“灰尘”。我们要专注于对“灰尘”部分的修改,直到“灰尘”变得像“花儿”一样精彩,作品的质量就会提升一个等级。所以,也可以说写作就是一个把“灰尘”变作“花儿”的过程。

直到文章修改得不能再修改为止,才是可以发表的时候。

写作这件事,入门的门槛很低,入眼的标准却很高。《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规范的标准,快速入门,是写作爱好者不能不看的一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种蘑菇的闵宁人”带给我几点关于写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