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利用火,吃熟食导致脑容量爆增的脱毛猿。
当然,这样的表述,只不过是讲一种动物(古猿)进化到更高级别的动物(裸猿)的进化过程。这跟讲述恐龙如何如何由其祖先进化而来,猫狗牛羊如何如何由其祖先进化而来,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同一性质、同一级别的问题。这样定义出来的对象无非是一种会利用火的猿,一种脑容量是黑猩猩的4.3倍、大猿的2倍、大象的0.5倍、蓝鲸的0.02倍,但又确实比它们聪明的猿,一种大脑皮层面积最大的猿,一种体毛退化的、赤裸裸的猿:裸猿。——动物世界、芸芸众生中很普通的一员。只有脑容量能够挤身前十名,其余方面如体格、力量、速度、视觉、嗅觉等等都不入流,是严重偏科的差等生;比之地球的前五任霸主奇虾、邓氏鱼、丽齿兽、巨鳄和恐龙,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其优势并不特别明显。
这不像是到月球散步的人,也不像是正在扫读此书的人。
这无法解释从新人(晚期智人)到现代人这一万年时间里,在大脑容量并无明显增加迹象的情况下,大脑思维能力的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呈指数级暴增态势。
大脑容量与大脑思维结果并不成正相关,更像是无关;智力的强弱竟然与智力成果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这显然说不通。这就像讲“挑多重的担子跟体力没有关系”一样不可思议。如果是这样,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的恐龙怎么没到月球上走一趟呢?这显然不合逻辑。
也就是说,我们这里定义出的人——利用火,吃熟食导致脑容量暴增的脱毛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不是现代人,而是一个较聪明一些的动物“裸猿”。“利用火”只能在逻辑上解释由古猿到能人、直立人、智人和新人这300万年期间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进化过程,却不能解释由新人到现代人这一万年间,在脑客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科技呈指数级发展态势”这个现象,而这个现象是与大脑思维紧密相连的,是大脑思维的直接结果。显然,这个定义并不能定义现代人。
可以说,前300万年与后1万年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演化系统。一定有什么新的决定性因素渗入到由新人到现代人这个演化系统,使系统产生根本性变化,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线性发展。
这个新演化系统的外因是什么?系统内的首因又是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考察大脑的思维结果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态势,然后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
人类在科学和技术上的发展,单从发现发明的数量上讲,存在如下现象。
从大约300万年前利用火到1万年前刚开始出现定居农业社会,期间的时间跨度约300万年。但从定住农业社会,经由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期间的时间跨度约1万年。在这1万年里,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之前300万年的千万倍以上。
从铁器时代到18世纪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其间的时间跨度不过2000年,以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东方的秦汉唐宋为代表,科技发展水平又是之前历史总和的几十倍以上。
到19世纪,科技发展更是每50年增加一倍以上。
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
近几十年更比过去2000年的历史总和还要多;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论文新专利出现。
历史地看,整个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呈指数级的加速度的发展态势。
从特征上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如下现象:
(一)以“最强大脑”为代表
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都是由当时最杰出的个人或组织来完成,然后传播到社会、到后世。换言之,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取决于极少数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工程师等,跟普通大众没有直接关系,跟纯体力劳动者毫无关系。这些精英人物在人群中的比例极小,极小到万里难有一,在旧石器时代可能是亿分之一,在当代也不会超过百万分之一。
(二)是“最强大脑”之间相互接力的结果
科技成果的产生往往是几代科技人员由创造、改进到完善的过程,是史上“最强大脑”之间的接力过程。
例如,物理力学理论的发展形成,由二千年前的“力学之父”阿基米德,到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日心说” ——第谷的天文观测资料——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的惯性原理、相对性原理——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这是一个典型的接力跑: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修正、完善和拓展。显然,科技的发展具有代际传承、层层叠加的累积效应。
(三)基础科学前进一小步,转化成技术应用便是一大片
这是由科学的普遍性、普适性,以及科学与技术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一致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这就是说,科技的创造和发明跟普通大众的脑容量或说智力强弱没有直接关系;它是由人类最聪明、最杰出的“最强大脑”们所创造发明、传承发展,是由从古至今的“最强大脑”们一代一代积累沉淀,一代一代传承发扬,一代一代叠加拓展;从而聚集起愈来愈大的能量,产生越来越快的速度;从而形成加速度的发展态势,呈现指数级的倍增态势。
那么,一代一代,如何传承?
与科技知识的发展相伴生的便是知识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技术的发展。
当下的21世纪,传播工具和技术主要是全球化的互联网;再向前回溯,主要是20世纪到19世纪的电视——广播——电话——电报;再向前回溯,主要是15世纪到6世纪的印刷术;再向前,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的文字;再向前,主要是约8000至1万年前的文字性符号;再向前,最终只剩下裸猿之间的口耳相传——又回到动物世界的鸟语虫鸣。
在信息传播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回索到了源头;在必然性的线性发展的演化系统中,我们遇见了一个偶然、一个怪物:符号。
符号很奇怪,它不像是石器木棒这样用天然材料加工出来的工具,但似乎也是一种工具;它不像是大脑里闪现出来的想法,但似乎也是一种想法。到底是工具,还是想法?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到底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很奇怪,这是之前的动物世界里从未有过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