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女儿的生日,我和他爸并没有太过隆重地表示。爸爸出差回来时,在门口的小商店买了个极普通的小玩意,我呢,更是抠门,趁着双十一抢了一点家里的必用品,然后收货的时候,女儿就一件一件地拆开,一如拆自己的礼物一样,拆到一个儿童羽毛球拍,高兴坏了。远在重庆的哥哥,倒是给女儿准备了极萌极萌的生日蛋糕还有一份精美的生日礼物。
加上有她喜欢的小伙伴一起,女儿开心极了。两个小伙伴分享了蛋糕后,坐在地垫上玩得不亦乐乎,看着她们开心的模样,我不禁想起了学校的一幕……
班上那个生病的男生,听说他今天又一次在男厕倒地抽搐,近几天,他的异常情况频发,行为已经越来越不受控制了。后来家长接他离开,听说是要准备在家休学治疗,但愿他能去华西找到更专业的精神科医生。
孩子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我虽然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定和他的家庭有关系,和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系。
这是一个在学校在家里事事顺从的孩子,从不见他生气,从不见他发火。问题来了是不是?比起那些经常发脾气的孩子,你是不是更喜欢这样的听话乖巧的娃?
妈妈A:我的孩子在上小学,在学校经常发脾气。有一次,因为做卫生的事,和班上另外一个同学竟然一言不合打起来了,最后,把扫帚狠狠摔在地上,把对面的同学吓坏了。
妈妈B:我们做家长的,经常教育孩子要对同学友爱。但是,我发现我们家孩子特别“刺儿”,总是“欺负”同学。比如,同桌偶然用了一下他的橡皮,他竟然不依不饶。
妈妈C:我家孩子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就是“说不得”,只要一批评他,他就“炸毛”了。有的时候,不知道哪句话说得他不爱听了,他就发脾气。打也打过,骂也骂过,道理也讲过,软硬兼施,都不好使,搞得我们无可奈何。
最后,妈妈们无比焦虑地问: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这种现像越是到青春期越是明显,母子之间更常是要么剑拨弩张要么彼此不睬。
我要说的是:我不建议轻易给孩子贴上任何“问题”的标签。好了,明确了这个前提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问题: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脾气这么大?
首先我要说,表现出攻击性的孩子,很可能会更有活力,心理发展也会更加健康。
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组织战时儿童疏散工作,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作为心理顾问。他发现,在这个漫长难熬的疏散过程中,有的孩子表现出了某些非常“叛逆”的行为:比如争斗、暴躁,甚至是某些破坏性行为。而有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则表现得非常顺从。结果发现,那些一度表现“叛逆”的孩子,因为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让人不愉悦的外界的攻击性,心理发展反而更加健康;而那些表现顺从、情绪稳定的孩子,看起来是对外界环境有非常好的适应能力,而实际上,因为压抑了攻击性,反而问题重重。
所以,当你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时,你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孩子能够表达攻击性,这本身就不是坏事。你甚至应该高兴才对。剩下的就是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攻击性的问题了,当面对孩子的发脾气时,作为家长或是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如开篇讲到的那两个小姑娘一样,成长的过程中能岁月静好,懂事快乐,也许就是现在的她们,等到了一定的阶段,也会偶有发发脾气的时候,我想说,孩子的暴躁并不一定是坏事。
因为时间关系,明天我们再一起探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