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笔记的确是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是我的译作《会记笔记就会写作——德国超高产作家的知识整理魔法》系列内容第 篇,也是《How to take smart notes》的中文完全版,首发于个人公众号:何一叨叨 ,目前连载中。

本系列荐读理由1:

你想不想拥有永远也写不完的有趣话题,而且是独特又深刻的话题?咏春大师叶问可以一次打10个,你想不想一口气写10篇文章?或者想不想一年出5本书,而且还能闲庭信步地翘着二郎腿喝卡布奇诺?

荐读理由2:

本书看起来是教你怎么做笔记,实际上是教你:“阅读的时候如何只看一遍就能理解书中内容”“思考问题的时候如何建立心智模型发展你自己的理论”以及“如何通过建立网状的档案库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等宝藏内容。


01

如果你经常做笔记,你可能会不止一次地发现,笔记的错综复杂的确是头疼大的问题。

即使你并不想提出一个创造性的理论,只想记录好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读过的书、当下的心情、瞬间的灵感,生活的小确幸。

但小数怕长计,过不了多久,还是不得不对付一个越来越复杂、日益庞大的“笔记海”。

特别是,你并不仅仅是要收集这些想法,而是要通过构建这些想法之间的联系,产生洞见、发现新知。

我还了解到,很多人使用10086种工具来记笔记,如各式各样的手写笔记本,各种电子笔记软件:印象笔记,notion、有道云笔记等等。关于什么工具怎么用,他们讨论地热火朝天。大多数人还会采用树状结构来进行笔记分类:把自己的笔记按照一个个笔记本、文件夹来减少内容的复杂度。

但是这都太复杂了,关键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02

好的笔记方法应该遵循极简原则

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复杂的分类系统,也没有必要使用10086种工具,更没有必要重新整理你已经写好的笔记,你可以立即开始用我说的方法开始记笔记。

复杂的系统可能会让你提不起劲,或者,精疲力尽!

大部分做笔记的人都会通过给笔记划分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这让这些笔记看起来似乎没那么复杂了,但没过多久,一切就又会变得复杂起来。因为你永远没办法穷尽划分每一个主题,而且相同的内容有时候能同时划分到不同的主题下,这将占据你大量的精力去划分,而不是用这些精力去写作。

而且,按照这样的分法,想要在笔记中探寻出乎意料的联系、以及建立连接就更难了,这就是说你必须在笔记的可用性和实用性之间权衡利弊,做出取舍。

好消息是,我们不必在可用性和实用性之间做出选择。恰恰相反,处理复杂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事情尽可能简单,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简单的底层结构可以让笔记内容在需要复杂的地方复杂起来,这里指的是内容层面的深度。好比我们小学数学的加减乘除运算,或者二进制算法,只有0和1两个参数,但这不妨碍我科学家们用二进制研究出各种科技怪物,另外复杂的数学宇宙是由最简单的“元数学”基础上搭建起来的。

我们说的笔记法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简单的底层结构基础上实现的。

另一个好消息,是关于你要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开始的话题。

即使你的阅读、笔记和写作方式会有很大的改变,但几乎不需要准备时间。(除了理解原理和安装一两个免费程序)。

没有必要重新发明轮子,我们只需要参照两个著名的、已经经过验证的观点,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超级简单的卡片盒技巧。我会在下一章节介绍这个系统的原则,以及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你不需要重新处理之前做过的笔记,只需要现在开始改变记录方式。

你可以用软件,也可用纸和笔来实现这套方法。无论在易用性还是在效率方面,你会轻松超越那些不那么懂得做笔记的人。


03

好方法除了极简,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工作流

工作流就是要把简单、可重复的任务,自动、无缝结合在一起的小步骤集合。(cf. Mara, Todd, and Lippke,2010)。

有一个贯穿全局的总体工作流程至关重要。

这也是《GettingThingsDone》(Allen,2001)中的重要结论。你可能听说过番茄工作法,但未必听过“GTD”。

GTD就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缩写,是一种很出名的时间管理方法,用本土的说法就是“把事安排好”。

GTD的价值观是解放大脑,专注执行。关键的5个动作是:清单、整理、安排、回看、执行。

GTD的核心是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列在清单看板上,然后安排统筹哪个先做哪个后做,哪些可以合并在一起做,哪些可以交给他人做,最后盯着看板一一去执行打钩。

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实际上都要完成我们曾经打算做的每一件事,它只是迫使我们做出明确选择,并定期检查我们的任务是否仍然符合大方向。

只有当我们知道从重要到琐碎的每件事都被处理好了,脑海里的“杂念”都清除干净了,我们才能“心如止水”地聚焦眼前的工作。而不被相互竞争的思想分心。

这个原则很简单,但很管用。打扰我们的东西并不来自于环境,而来自我们的内心,GTD 提供的这个框架很好地把这个问题处理掉了。

GTD的大名在高效能人士圈子中可谓如雷贯耳,但可惜,GTD并不能简单地用来写作——尤其是当你需要提出有深度的洞见和观点。

首先,GTD依赖于定义清晰的目标,而洞见本身并不能事先被看到。因为深刻的洞见通常都始于一个模糊的想法,在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才慢慢被提炼得清晰可见。在此过程中,想法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那些想要写出有洞察力的文章,必须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写作。

其次, GTD 要求项目被分解成更小的、具体的“每一步”。虽说,有洞察力的写作或学术工作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的,但这些步骤往往太琐碎,不值得写下来——如查看脚注、重读某一章、写下一段文字,或者步骤跨天跨周甚至跨月跨年了,反正短时内一口气完成不了。你可能会看到1个脚注,然后迅速查询了1下。你读1段文献的时候,需要立刻查查资料确认1下。你可能做了个笔记,回头读了1下,然后又写下大脑刚刚形成的1个句子。在这个层面上对自己进行微观管理是毫无意义的。缩小到整个文章的宏观层面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帮助,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可能就是“写完一页再写一页!”类似这样的行动口号,这对写作并无实质帮助。

而且我们很难预料在下一个步骤之后要采取哪一步。写作不是一个线性过程。我们不得不在不同的任务之间来回切换。写一篇文章,很可能需要参考一大堆资料,而这可能会花一个小时甚至一个月的时间。而搜寻资料获取素材都需要视线来跳转的。

以上几点,可能是就为什么虽然 GTD 在高效能人士的圈子中获得很大成功、在自由职业者领域也广受好评,却在学术界不受待见的主要原因。

虽然GTD在写作中不见得合适,但我们可以从Ahrens的GTD方式身上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管理的秘诀在于对大局的整体把控。所有的事情无论大小都需要安排好。否则,我们会一直被琐事缠身。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拖到最后也变成了紧急的事。

说到写作,从资料搜集开始到最后成文,需要一环扣一环无缝衔接,同时每个环节又要保持足够的独立性,这样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灵活写作。

所有的小步骤都必须以一种方式连接起来,使你能够从一个任务无缝切换到另一个任务,且仍然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使我们能够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灵活地做需要做的事情。

这是GTD的另一个观点:当你相信你的系统,让大脑认为你可以安排好所有的事情时,你的大脑才会放手,让你专注于手头的任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像 GTD 一样全面的笔记系统,这个系统适合写作、学习、思考等开放式环境。

改变工作习惯和改变自己的行为一样,刚开始总是觉得怪怪的,非常不习惯,这很正常,但一旦习惯了聪明地做笔记,它就会变得极其自然,你会惊讶于自己的效率居然能如此之高。

如果你不改变你日常的工作习惯,即使是最好的工具也不会大幅提高你的效率,就像是速度最快的车,如果没有平整的路,也是白搭。

工具不应该成为信仰,单独使用,帮助有限,不能因为你拿着锤子就到处去碰钉子。只有工具适配了工作流程,才能发光发亮。否则工具再好,无法互相配合也没有意义。

只有当所有步骤像齿轮一样一环扣一环,局部带动整体,你才会看到工作流的威力。这也是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问题所在。

未完待续(如果你对本系列感兴趣,可以点波订阅,每日更新)

下一篇,我将为你揭秘小白领尼格拉斯.卢曼是如何作用卡片盒的知识管理魔法帮助他成为20世纪德国超级高产的社会学作家的。


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本作品《会记笔记就会写作》已申请TSA可信时间戳数字版权保护,版权均属何为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笔记的确是个复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