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梁启超的《学问之趣味》,觉得梁老师真是有趣之人。
昨日我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抗拒生活虚无的文章,这老兄就一句话:
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说得妙极了!一句话抵上一万言。
关于世间诸事,这老兄还说: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
但是,梁老师讲的是做学问的趣味,而我,恰恰害怕做学问,也从做学问中品不出趣味。但世间万事都是相通的,从梁老师做学问的途径中,我姑且言一下写作的乐趣。
第一,无所为。
投资300万贝,是单纯为了收益吗?非也!助力写作而已。
写作趣味真正发生时,和这三百万万贝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你要让我说出些什么大道理,真的没有。喜欢就是喜欢,我打小就喜欢写作,提起笔那一刻,发自心底的快乐。
如果生命快到了尽头,最有价值的是还是用笔留下记忆。但不知道那时还有没有力量记录。所以,趁现在肉体还能承担起热爱的力量,赶快记下这一刻。因为做的是有趣的事儿,“当欣于相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忘却时间地活着,就是趣味的生活。
第二,不息。
在这方面,写作和做学问是相通的。先听梁老师怎么说:
鸦片烟怎么会上瘾?天天吃!
“上瘾”这两个字儿,和“天天”是分不开的。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阁久了不用,他便会麻木,会生锈。
果真是如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很多作者写作的常态。但能坚持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中有三个人的写作坚持,让我很受触动。
第一位就是齐帆齐老师。我们都是2016年同时来,都是的第1批签约作者。但是那一批同行的作者大部分和我一样,被鸡零狗碎的现实生活所淹没。而齐帆齐老师,却超越了平庸的现实生活,成为专业的写作者。我发自内心的敬佩她,总觉得她像漫山遍野绽放的野杜鹃一样,有一种野蛮的生长力量,来自内心深处。
第二位是乐健君老师。每日碎碎念,他的文字说不华美,但是真诚朴素,就像是和一个朋友交往,你不用去见他,就知道这是一个本真纯粹的人。他在的写作已经坚持了4年的日更。
第三位是捧个大瓜老师。一开始我读大瓜老师的文章,觉得真能“扯”啊,芝麻大的事儿也能扯上三四千字儿。渐渐地,我觉得“扯”是本学问,“扯”里面有鲜活的生活、有丰富文史知识、有直面现实的悲欢,在大瓜每天3000+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我想这三位老师肯定感受到了抽鸦片上瘾的感觉,所以才一天的功夫都不愿被耽搁,因为不想被剥夺了生活的一大乐趣啊。
第三,深入的研究。
研究是什么?研究是琢磨怎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准。研究是吃妈妈蒸的糖包,尝到了一点甜,更想尝到糖包心里的甜。
写作,单纯做消遣,不带有研究意味,怎能欲穷千里目?怎能柳暗又花明?
我是一个自诩很笨的人,但是做事很专注。大家都知道《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我觉得自己和他特别像,入门比较慢,但是舍得下功夫,久而久之,倒好像也达到一定境界一样。
很多作者都知道,我以阅读红楼为主业,其实也是读着读着就往里面钻,欲罢不能而已。最近有一本儿阅读红楼的书将要出版,心情颇有一点忐忑。“装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第四,找朋友。
写作就像是走夜路,如果有了同行者,渐渐的胆子就放大了,说不定还能走出什么气势。
所以写作需要交流。这是我觉得平台最大的存在意义,其他平台的交流让我觉得都不真实,只有在这里,我能找到同行者的感觉。
如果在家里能找出一个同行者,就更幸福了。像我们家铁人,几十年都不和文字打交道,自从我把写女儿日记的事儿交给他,这家伙居然越来越上心,一天都不肯落下,炒菜时写,睡觉前还写。
有一天居然告诉我,有个作者给他留言了,说他写的诗很好。铁人很疑惑地问我,你说我写的是不是诗呢?我赶紧像小鸡啄米一样点头,然后一笑作春风。
总之,在这里,只要你想找朋友,绝对不会找不出来。除非你像孤独求败,水平已经到了无人可敌的地步。
最后,还是想借梁老师的话结束这篇文章:
我是尝冬天晒太阳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了吧?
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