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风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王献之为小妾桃叶所写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王献之从小随父亲王羲之习书法,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王献之有行书《鸭头丸帖》、《中秋帖》、《地黄汤帖》和楷书《洛神赋》等作品传世。行书《鸭头丸帖》最为有名。
活在爸爸阴影里的童年?
王献之的爸爸有多厉害那就不用叙述了吧,“书圣”王羲之。历朝历代没有一个不想收藏他字帖的皇帝,唐宋八大家的米芾为了从朋友手里抢过王羲之《王略帖》真迹还假装跳河自杀,反正就是文人贵族都以有一幅“书圣”的真迹为荣,有幸收之,都不免邀请亲朋好友炫耀一番。
王羲之像之前我们说过的很多名家一样,并不是草根出身,他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那句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家说的就是王羲之的家族。王羲之书法很有天赋,七岁跟随当时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二十七岁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
在父亲如此光环下成长的王献之童年又是怎么度过的,可想而知。在笔者的印象中,王献之流传的小故事都和他的父亲有关。先是让他写完十八缸水,写完后写了个大字,爸爸看了后题了一点,“大”变“太”,结果被他妈看来一眼说,只有那一点像他爸。之后便更奋发图强练字了。话说王羲之以前可以把一个景观湖洗笔洗黑了,可见王家人练字还是比较狠的。王献之大小就是在和爸爸的比较下成长的吧。
被唐太宗坑的不要不要的王献之
那么王羲之和王献之谁的造诣更胜一筹呢?
王献之兼精诸体,“尤善草、隶”,他在继承张芝、王羲之等前人和当代书法艺术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了豪迈奔放的一面,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有“破体”之势。风格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王僧虔曾说过,献之远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王献之的字体走势在乎迂回勾连为美,以放纵飘逸为主的风格,正是因为他这种风格导致他时有败笔,不顾及瑕疵。
最坑王献之的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崇拜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王羲之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就是唐太宗时期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太宗曾说:“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枋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人家皇帝都这么说了,那天下人民也就只能认了。
个人觉得二人的书法造诣不相上下,王羲之之所以在外人看来造诣更高,是因为他更像是一个开宗创派的人,王献之则像改革创新的继任掌门。
其实在书法实力上王献之无论是在草书或者行书和隶书上,一点不比王羲之差,但是王羲之的书法理论句句经典,还有他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让大家感觉到书圣的地位不是王献之所能撼动的吧。
还有一点是极其重要的,王羲之的影响力。他的家族和后世子孙以及后世几乎所有书家。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但书法家基本是唐开始,看来唐太宗作为王羲之的首席迷弟,还是起了很大作用。
为爱自残的耿直boy
王献之一生中有三个女人,青梅竹马表姐前妻郗道茂,被逼娶的新安公主,老夫少妻的桃叶。王献之在当时绝对是一位高富帅,名门世家,有才而且还长得帅。一开始他也很幸福和表姐郗道茂门当户对,又打小就郎情妾意,本想着一生一世一双人。但无奈,被当朝皇帝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亲妹妹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看上了,新安公主是二婚,她的前夫谋权失败被流放了。但新安公主可是在很早前就看上王献之,奈何第一次的政治联姻,结果一离婚就一门心思地要嫁给王献之。但公主下嫁总不能做妾,一定要把他的表姐休了,王献之为了爱人,竟然拿艾草把自己的脚熏瘸了,而后王献之43岁英年早逝,也是因为伤脚旧疾复发。但是新安公主也是哥个人,就算王献之瘸了也要嫁。
无可奈何之下,王献之只得休妻赢取公主做驸马。婚后的生活冷暖自知,之后在王献之在四十一岁的时候,因为和公主只有一个女儿,为了续弦,在求得新安公主的同意后,于是便娶了小妾桃叶,桃叶是个小有才华的女子,给了他感情上的慰藉。如今,在秦淮河上,有个桃叶渡,据说这是当年王献之迎其爱妾桃叶的地方,后人便将此地起名为“桃花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