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学习数据

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2019年5月25日-28日,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在北京召开。5月27日下午,我有幸与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企业的经营》。这节课里生成的学习数据,既在情理之中,又让我“措手不及”。而正是这样的“新局面”,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学习数据,提高自己的感知力与理解力,期待未来能更好地做出精准的教学决策。


20190527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企业的经营》

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链接学生的未来生活。

我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飞行汽车”的短视频,并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某中国汽车企业的CEO,你会愿意将这款飞行汽车引入中国并进行量产吗?”

学生们在短暂的思考后纷纷提交了自己的决策。学习数据统计图(如上图)显示:9位学生选择“会”,11位学生选择“不会”,两边的比例大致相当。

在“选择会”的学生中,电脑随机选中了艾。艾说:“因为技术先进,很实用,所以应该会引进。”而不同意见的江起身说:“我觉得不会。首先,价格偏贵。第二,如果引进了,路面上的车都飞起来了,造成空中更多的危险。”洋补充说:“这款车不仅需要驾驶执照,还需要飞行执照,不太现实。”

此时,我微笑着对学生说:“虽然这款汽车我们在现实中还没有亲眼见到,但中国的自主发展品牌吉利汽车的CEO李书福已经将它引入中国并且量产。再过1-2年,这款飞行汽车将在中国飞起来。中国将成为第一个拥有飞行汽车的国家。现在,我给大家1分钟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赞成李书福的决策吗?为什么?”

二次作答之后的数据虽然感觉变化不多,但依然发生了变化——10人选择“会”,9人选择“不会”(其中有一位学生没有按好反馈器)。

教师的价值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学生怎样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思考、判断与表达。于是,我挑选了一位变更答案的学生龙,邀请他来谈谈想法。龙说:“我觉得他(李书福)看到了机遇,因为这辆汽车搭配了人工智能系统。就像习主席所说的‘抓住了人工智能,就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机遇’,所以他发展这款汽车未来前景是非常广的。再加上,现在中国是个13亿、14亿的人口大国,交通拥堵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他现在把地面的交通转移到空中能缓解一部分交通压力,这也是非常有前景的。所以,我觉得他是有远见的。”

“当然,我们还应该从战略高度来理解引进这款车的意义。拥有了这款未来的飞行汽车,我们就可能占领汽车行业的技术制高点。”由于最后的时间关系,我不得不把本该可以由学生继续讨论生成的观点作为总结告诉了他们。

回望这个片段,我很容易就会发现:艾说到“技术先进”,龙提及“时代的机遇”、“战略远见”,而我所期待他们更深入思考的“技术制高点”“前瞻性的经营战略”已在其间,只需稍加点拨,完全不用如此直白地做出总结。

不同的学生生成的不同的学习数据

有意思的是,即便我自己重新审视这节课,我都挺难从当时的表情里读出,那一刻我看到学习数据时候的焦虑与紧张。无论是之前的省级公开教学课、评比报送的教学改进课例,还是北京临行前的试讲课,我所接触的学生在“是否引进”的问题上,都有着明显的偏向性(如图1)——极少数学生选择“会”,大多数学生选择“不会”,而且“会”的原因也仅仅是环保与缓解交通压力。基于这样的学习数据,我会很自然地抛出“作为高中生,我们都能看到这款汽车存在这么多现实问题,可是吉利汽车的CEO李书福为什么要将飞行汽车引进中国并且量产?”这样的问题,继续推进新的讨论。而在二次选择时,学生改变的数量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会意识到“李书福比我们更有前瞻性,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现在,更看到未来”。

然而,这次的课堂却汇总给我一张比例相当的数据图表(如图2),确实一下子打乱了我当时内心的节奏。我在想:如果学生第一次就都说出很好的答案,那么二次作答还有必要吗?如果学生还没有考虑那么周全,可是两边的比例如此接近,那么二次作答会有变化吗?说真的,当时的脑袋里闪过了很多问题、很多解决策略。事实上,依然有几位学生最终改变了选择。然而,在邀请变更想法的学生来分享时,稍有紧张的我并没有处理地很到位。当时的我更多地去追问学生赞成李书福决策的理由,其实我应该去问一问:“你第一次选择什么?那你第二次为什么改变了选择?改变的理由是什么?”在课堂里,答案本身可能没有那么重要,许多活动与任务更需要的是学生的观点、思考与参与、以及学习的过程。所以,学生思考的改变、成长,才是课堂里最大的惊喜与精彩。

王绪溢博士在《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一书中说:“教师能从数据出发进行教学,清晰地‘看见’学生的反馈,进而推论他们的内在思维,这是现代课堂最核心的要素之一。”但“教师其实很难单用一个标准做法来面对多变的课堂,因此必须培养精准判断数据与精准做出决策的能力,不断累积教学经验,方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带给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

北京之行最大的收获,恰恰是这节课的“小意外”与“不完美”,因为它给了我更多的反思与收获,让我更清晰地意识到“数据感”的重要性。技术的优势是帮助我们搜集各种学习数据,可“如何精准判断、精准决策”完全是教师自身的功力。不同的数据理解力、不同的教学决策,会带领着课堂教学朝着不同的方向推进,展开完全不同的学习旅程。

当然,只要继续往前走,所有这些曾经遭遇的“问题”、“瑕疵”,都将化成我前行的动力。而最好的嘉奖,是转身遇见蜕变后的自己,干净、纯粹与自信。

未来的日子,我依旧不怕失败,带上我的坚定,继续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理解学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