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30讲》之产品的中观,微观,宏观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产品高手?怎么评估这个人厉害在哪里,不厉害在哪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分析:中观,微观,宏观。

    什么叫中观?就是套路。套路像武功招数一样,是前人总结的有效经验。

    大公司是学习套路的好地方。一家公司能系统培养某一类人,说明这家公司在这个领域有与众不同的套路,比如:联想出销售、腾讯出产品经理、阿里出运营、百度出技术。

    所以大学毕业去大公司是有价值的,因为套路有价值。

      但你在大公司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5年,除非你打算呆一辈子。因为大公司教你套路,同时也会深深地把你角色化,让你只能作为系统的一个角色,习惯系统内的生存,会让你的思想和技术都产生固化,很忙有新的创新。

      靠套路成不了高手,可以成为系统内按指令行事的中层。但如果你想自立门户,博得名利,那么你面对的是整个市场的竞争与用户的分流。你每时每刻,都需要面对每一个细节的取舍。没有人告诉你“可以了”,没人告诉你对与错,甚至用户给你的反馈都是混杂的。

    你如何做出每一个微小的决策,持续迭代,持续优化?那就需要微观体感。

      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选择叠加起来,就是你拿出来的产品,就是你活出来的样子。

      那么日常中,我们做每一个细小选择,靠的是什么?靠微观体感,就是真实地感知每一个微小瞬间。

      产品是一种被动的艺术。一个产品只能在被动中,默默把握每一个微小的主动机会,在每一个接触的瞬间,每一次的交互里,让用户顺畅地深入下来。

    用户动力不足,要放弃这个产品,你是没有任何办法的。

      举日本寿司小野二郎带徒弟的例子: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学徒,首先必须学会用手拧毛巾,毛巾很烫,一开始会烫伤手。没学会拧毛巾,就不可能碰鱼;然后,要学会用刀、料理鱼。十年之后,徒弟才能煎蛋。

      十年的基础训练完毕,一名学徒终于够格煎蛋,却发现自己似乎永远无法满足师傅们的标准。他又花了4个月,经历200多个失败品后,做出了第一个合格的煎蛋。小野二郎说:“这才是应该有的样子”。

      如果是你,你能清晰地说出那200个失败品的不同吗?能说出那200个失败品和唯一的合格品之间,微妙的临界点在哪吗?小野二郎可以真切地判断——来自他的微观体感。

      为什么花10年学习拧毛巾、用刀和料理鱼?为了建立精微的微观体感。

      达·芬奇为什么要练习画鸡蛋?为了建立精微的观察和手感。

      成为天才的一万小时都干了些什么?大量的时间都是在建立细微的微观体感,建立长在自己身体上的真实感觉,眨眼之间的好恶判断。

      所以拥有了中观套路的人,一定要拥有微观体感,否则,说起来都对,做起来都不到位。如果同时拥有两者,那就是一个产品好手。

      还有一个重要的-宏观能力,就是打大仗的能力。

      如锤子手机的微观体感和中观套路如何?很好啊。比起小米手机,差在宏观能力。

      易到用车当时的用户体验和口碑如何?很好啊。比起滴滴,差在宏观能力。

      在这套课里的点线面体、创新模式都是宏观能力。

      几家定位相似、体验相似的产品,靠优化用户体验,其实是无法终结战争的。大仗拼胜负,成为顶级高手,靠的是宏观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思维30讲》之产品的中观,微观,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