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解论语》随事制宜05-[10·17]破解“不问马”

《论语》原【第10乡党篇第17章】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杨伯峻译文】马厩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

【钱穆译文】孔子家里的马房被烧了,孔子退朝回来,知道了此事急问“伤人了吗?”但没有问到马。

【李泽厚译文】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后说:“伤人了吗?”没有问马。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

【游梦僧意译】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有没有伤着人?”不问马的情况。(夫子奉行“既往不咎”、“薄责于人”之道也)。


【详解】此章,应该是《论语》最最简单的一章了,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但真是是简单吗?实际真不简单,本僧暂没看到有正确解读的版本!当然,可能是本僧孤陋寡闻。

 

本僧只看到关于“孔子为什么不问马”的纷争;看到“不”就是“后”的奇怪解读。而没人发现这是表现孔子的“既往不咎”。

 

李敖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李敖有话说中》说:这里的“不问马”中的“不”字,不是否定的意思,是“然后”的意思。证据就是《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是不会凋谢的,所以这里的“后”做“不”讲。因此,“不”和“后”是意思互通的。


松柏并非不凋,松柏总体看起来四季常绿不假,然而每年都会发新叶脱老叶。而且是新叶萌发时老叶才脱落,北方冬季天寒地冻,不适生长,新叶往往要等到来年开春天气湿暖时才萌发,这时老叶才脱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松柏的确是后凋的。孔子所言不假!


本僧小时候在农村,烧火用的是柴木,其中一种就是松柏的叶,每“片”叶由两根土黄色的长针组成,形状像毽子。山上的地下,满都是这针叶。松针叶非常容易想火,是生火的好材料。


松柏给人以“不凋”的错觉,是因为它不像北方其他的植物一样,老叶呼啦地一下子全落了,然后光秃秃地过了冬天,到春天再长新叶而已。


所以,不能说“松柏是不会凋谢的”。


再看南宋大儒朱熹的《论语集注》是怎么说的: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据此来看,这个“不”字引起的争论,由来已久,所以近千年前的朱大儒才有此一说。


《论语注疏》也是这样的论调:“此明孔子重人贱畜也”。


本僧不以为然!为何?且看下面解读。


孔子吃肉吗?答案是肯定的。《论语》就有孔子“鱼馁而肉败,不食”和“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记载。


那孔子吃肉时,会问“那猪被杀的时候,痛苦吗”?这问题“很傻很天真”!


答案是:不会!《论语》【03八佾篇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因礼杀羊,孔子不心疼。那人要活着,吃点肉,又有可不可!


孔子不问马的原因,这里借用梁濑溟先生的话,谈到佛学与儒学之间的区别时,他说:“儒家从不离开人来说话,其立脚点是人的立脚点,说来说去总还归结到人身上,不在其外。佛家反之……”


正是由于孔子的学问始终围绕着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解决问题的,是人;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所以,孔子问人不问马,就理所当然了。这点有多少人能理解呢!去问马,归根结底,就是追究人的责任。最终反而引出人的问题。


孔学本就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又怎么会因马而去引出人的问题呢?!事已过,错已成,孔子不欲追究之,就是Let it go,就是既往不咎,就是薄责于人!


此章透露孔子三大品质:一者,恕人。没去查问为什么马厩失火了,就是既往不咎!再者,爱人。必问人。三者,无忧。以人为本,不为财困(马便是财)!斯之方为君子之道、圣人之道!


本章看起来简单,但千古以来,又有几人能“解其中味”呢?!


所以,本僧再次强调:要想正确解读《论语》,就必要对它进行重新排序,恢复其原貎,然后结合上下文,前后对照,然后才能正确解读之。

 

若果有一天,你听到一个人说:“我读通了《论语》”,但你问他是不是对《论语》章节次序作了重排,他回答“没有”。那你就要对他所说的话打个问号了!

 


10乡党篇第17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游梦僧直译】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

【游梦僧意译】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有没有伤着人?”不问马的情况。(夫子奉行“既往不咎”、“薄责于人”之道也)。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拼图解论语》随事制宜05-[10·17]破解“不问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