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经济学》的思考

这篇文章是根据上篇文章的《魔鬼经济学》的笔记写的一些思考。



图片发自App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第一个故事,幼儿园家长迟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奖惩制度是一个管理工具,如果运用不当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第二个故事,相扑比赛作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重大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人作弊,防止作品不能靠道德约束;

第三个故事,毒贩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缺少信息资源,就没有办法判断风险和收益;

第四个故事,犯罪率下降的故事,他让我们看到了魔鬼经济学,冷酷的一面,下层人口的节育减少了犯罪率;

第五个故事,子女教育问题,他告诉我们,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关键作用,不在于为子女做了什么,而是父母是怎样的人。

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经作者这么一解释,好像我们变的更明白了。

  最后,再从两个角度为来解读一下本书的魔鬼法则。

  第一个法则,人的动机。家长也好,相扑选手也罢,毒贩也罢,他们怎么决定做一件事不做一件事的,这个问题,就引出第一条魔鬼法则:趋利避害法则。作者列维特分析问题的套路,归纳起来就是一条,人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做事的原则是争取代价最小,收益最大。如果做一件事,得到的好处大于付出的代价,就值得去干,反之就不会去看,没有人明知道一件事不划算,还要去硬干的,如果你在生活中发现有人干了得不偿失的事情,就有且仅有两个原因:第一、人家去做这件事情,一定有你不知道看不懂的利益,第二、这人糊涂,账没算清楚。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列维特的研究方法,他为什么能看到一般人察觉不了的本质呢?答案就是第二条魔鬼法则,科学实证法则,所谓科学实证法则,简单说,两个事情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不要想当然下结论,需要通过调查实验和数据验证,很多时候,两件事情只是巧合,先后发生了,表面上看好像是因为a所以b,但其实两件事儿压根儿没有关系。举一个例子,你养了一只公鸡,每天公鸡打鸣儿,太阳就出来了,如果看表象,可能得出一个错误结论,太阳出来是因为他家公鸡打鸣儿,但是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去想一想,公鸡打鸣儿出太阳有关系吗?做个实验,把公鸡炖了,明早一看,太阳照常升起,两件事儿就没有因果关系。

  回到书中的第四个里,90年代美国的犯罪率下降,我们来复盘一下,对于维特的答案是怎么经过实证检验的,这个事是当时美国的热门话题,媒体和专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列维特把这些解释找出来,逐个分析,他发现,许多都是没有经过实证的,比如,警方新的巡逻政策,这个解释与数据就明显对不上,以纽约为例,新的巡逻政策是从1994从开始上升,从1990年开始下降,到1993年,已经下降了20%,犯罪率下降在前,新巡逻政策在后,这就说明巡逻政策不会是犯罪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列维特自己的解释又是如何实证的呢?分两部,第一步,列维特找来了美国的生育率数据,把它与美国的犯罪率曲线做对比,结果一看,完美重合,90年代初正好是允许堕胎之后,第一批初生婴儿成长为青少年的时候。第二部,列维特找来了一组反面数据,罗马尼亚在1960年代禁止堕胎,到70年代后期,犯罪率明显上升,也正好是禁止堕胎之后,第一批初生婴儿成长为青少年的时候,这样一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证数据都有了。禁止堕胎,犯罪率升高,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就有了确凿的证据。

  一些看起来有显著因果关系的事情,如果得不到数据或者实验的证明,都不能想当然下结论,比如书中讲到的子女教育问题,探索许多因素与孩子成绩有关,其实数据统计的结果真不一定与这些因素有关。

  到这里,两条魔鬼法则就讲完了,以后我们再遇到不合常理的事情,不妨也做一位魔鬼经济学家,先想想其中有哪些收益,会付出什么代价,你就理解当时的选择了,然后再想想有没有数据和调查实验,可以支持你的结论,如果没有,那还得多想想,结论是不是站得住脚?

你可能感兴趣的:(《魔鬼经济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