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历史!100年前的东北鼠疫是怎么被消灭的

      1910年的中国东北,爆发了一场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规模极大的一场鼠疫,先后波及69个城市,死亡超过6万人。

       鼠疫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与动物的生态循环息息相关。东北的这场鼠疫也不例外,源于旱獭——一种广泛分布于蒙古、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和中国东北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感染鼠疫的旱獭会失明、失声、行动迟缓,并被同类逐出巢穴。一般情况下猎人是不会将染病的旱獭作为猎物带回的。但20世纪皮毛工艺的发展使旱獭皮毛在加工后可以与貂皮媲美。这一下使得旱獭皮毛的需求激增,而旱獭也成为世界皮毛市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据统计,仅满洲里出口的旱獭皮毛,1910年售价比1907年高6倍。巨额利润吸引了大量没有经验的人群闯关东,连染病的旱獭也不放过,甚至将剥皮后的旱獭作为食物。而这些人群居住在简陋的客栈,几十个人拥挤在一个房间。由于东北室外气温寒冷,这些人居住的地方往往门窗紧闭。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鼠疫爆发了。


       1910年10月12日,满洲里出现第一个病例,在食用旱獭后回到客栈不到几天就发病身亡。惊恐的人群沿着铁路和其他干线往四地逃窜,导致10月27日,哈尔滨出现疫情。10月31日蔓延至长春。1911年1月2日,沈阳出现鼠疫并很快出现死亡人口。鼠疫爆发后,俄国关闭边境,并在控制的东北城市采取剧烈手段“以兵逐华人,焚其市”,将沈阳的难民用火车送至长春。而当时长春由日本控制,拒绝难民入境,结果很多人并未染病,却因饥寒而亡。


因鼠疫死亡的人群

      由于中、日、俄三国在疫情上不同的反应,导致东北原有的防御体系几近失控。中医则采用放血疗法和针灸,结果往往是医患传染,一同丧命。哈尔滨则是将病患隔离在由公共澡堂改造的医院中。按《中国救荒史》记载,当时地方政府除了做到将发现的病人隔离,并死亡后给予殡葬费用外,没有任何治疗办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31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之职前往疫区,组织领导防治工作。


民族英雄伍连德

      伍连德是第一个入剑桥求学的中国人,24岁获剑桥医学博士、外科学硕士和文学硕士,熟悉现代防疫体系。1910年12月24日伍连德抵达哈尔滨。这时距离鼠疫爆发已经过去6周。他首先做的是确定鼠疫类型,在当时的世界医学界,普遍认为鼠疫是跳蚤从老鼠身上传播给人类的,所以传统鼠疫被称为腺鼠疫。伍连德在解剖患者尸体制作组织切片,然后进行实验观测后发现,这次的流行鼠疫为肺炎疫。


伍连德进行鼠疫实验

      伍连德针对其传染特点提出了一整套管理方案。首先对东三省进行全面隔离——封锁山海关,停运铁路,建立军事防线,避免春运南下人口流动,对鼠疫严防死守。而后,采用集中焚尸的措施,消除病毒源,这对于当时还习惯土葬的中国人来说,是一次不小的价值观冲击。伍连德海接着又联系广东人朱淇主编的《北京日报》,要求他们接到疫情报告随到随刊,令公众了解疫情势态。

      当时法籍医生梅斯耐自告奋勇进入疫区,但因检查病人时没有佩戴口罩,竟然感染殉职。而伍连德则是要求所有与鼠疫有关人群全都佩戴自制的“伍氏口罩”,防止鼠疫扩大传播和隔离区交叉感染。伍连德还要求百姓在元旦时燃放爆竹,一方面鼓舞民众抗疫士气,一方面借助硫磺对屋舍进行杀菌。


伍氏口罩

      在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经历艰苦卓绝的工作后,疫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哈尔滨在3月1日后鼠疫完全停止。其他地区,也在4月底宣告鼠疫肃清。这次鼠疫对于近代中国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卫生革命”,在当时还很贫困落后的中国,打赢了这一场奇迹般的战役。而在疫情结束后设立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卫生防御机构之一,也奠定了中国近代防疫体系的雏形。


在哈尔滨举行的万国鼠疫研究会民族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知道的历史!100年前的东北鼠疫是怎么被消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