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经》第二章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释/轩辕梦缘

  心如明镜本无一物,当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很小很小的时候,牙牙学语,智慧没有得到释放的时候,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固定的认知的,不知道善恶,亦不知美丑,也不知道什么叫欲望和贪婪,一无所知。

  道德经原文中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是老子的意思是说,所有人都知道美的表现,所以那种表现称之为美,但是这种美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人们认为丑陋的表现存在对比而来的。那么就好理解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良的事物对比的存在,也就是美与丑,善与恶。所以我们认为的拥有,是从没有互相转化对比来的,难与易,长和短也都是这样互相显现的,高和下也是如此,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些的一切都是永恒的。所以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不多干涉自然而然的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开头,即使参与到了万物自然的生长中,也不过多的干涉,功成明就而不居功自傲。正是由于不居功,所以也就谈不上失去了。

  其实,本来大自然是永恒的,没有什么是固定的,这自然中本来不存在美与丑,善与恶,高下,长短等等等等,这些美与丑善与恶都是人们主观客观的判断,也跟随着时代的变化都是不固定的,就像当年的喇叭裤,蛤蟆镜,现在没有了,前些年流行杀马特,现在也没了,当初对于善恶美丑的区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都在改变。唯有变化才是永恒。

  换言之,向往名利,追求物欲,追求美和其他的虚荣而无所不用其极。攀比,炫耀,嫉妒,勾心斗角,最后得到的守不住,在一时的得失中郁郁寡欢。要学会无为,学会沉默,学会大度与分享,在对人对事时,不去过多的贪婪和改变,功成名就时就要学会隐退了。如果居功自傲,得到了满足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最后得意忘形就会摔跟头的,这样下去那就不是长久之计了。

  不仅仅有美丑善恶得失,高下长短这些对比,还用喜悲苦笑离别与相遇,而且,得与失,美与丑这些是对比得来的,那就不要被这些束缚了自己发展,不要被这些意识羁绊限制了向往更高成就的意志,也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计较一时的得失美丑,因为这些都是不长久的,只有最终实现了理想,成就了自己,功成名遂身退才是真。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道德经》第二章夫唯弗居,是以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