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练笔19:那一抹光亮

周末在家看书,是刘同的书《向着光亮那方》。


书中写到其高中时的经历,讲到对其影响极其深远的老师,在后来的一次聚会上,刘同问了他的老师一个藏在心里十几年的问题,物过境迁,老师的回答发人深省:你是那种会在黑暗中找到那一抹光亮的人。

看到这里,不禁唏嘘,热泪盈眶。成长路上,什么是自己的那一抹光亮呢?

初中的时候,由于自己性格里天生的乐观,从来不对不理想的成绩进行分析,对待分数比较淡然,像范仲淹说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而这样的思维模式或者说学习习惯,在高中被放大。考砸时,会麻木。考好时,也淡然。以至于高中三年,都在低水平重复中学习。自己始终不知道,考试需要去分析,这次为什么考得好,这次为什么考得差,是心态问题,还是能力问题?是发挥不好,还是平时没有过到关?是学习方法不当,还是学习品质的缺失?学习上一如既往地努力,其实十分低效。

尤记得高三的时候,写了一整本的日记,现在日记早已不知去向。也由此可见,当时时间观念的淡薄,不敢说纯粹是浪费时间,只是,这样花时间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真的划不来。当时只道是寻常哪!

日记完全是当时心情的出口和心态的调节器。现在看来,倒也是抓住了“最后的稻草”。当时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仅有的一点思考就是在写日记记流水账的时候,也曾在日记里鼓励自己,只是,当时的思维模式缺乏深度,凡事浅尝辄止,也不注重学习效益。所以,整本日记看似蔚为大观,实业金玉其外。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私人订制。

高中三年,折戟沉沙。到了大学的时候,幡然悔悟,遂开始发愤读书。很可惜当时观念里还是有很多的偏颇,学习成绩一般,唯一的特点是看了很多的课外书,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事情在此有了明显的转折,一切似乎都豁然开朗了。

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改变,真的弥足珍贵。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读这些书,现在的境遇很有可能距离现在还有很大的差距。阅读最大的好处是完善人的认知,提高人的思维品质,使人走向客观、中正。

是阅读,使自己身上有那样的一抹光亮,微小,却充满能量。

在2015年上半年,通过两个半月的科学备考,顺利通过了教师招聘考试。那时候,我就明白,凡事都不能想当然,要客观对待,充分准备。这样的认识和高中时的自以为是比起来,近乎脱胎换骨。

就是那样的一抹光亮,使自己穿透青春的迷茫,走向成功的彼岸。

20210523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末练笔19:那一抹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