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是不是经常催孩子快点快点?
每个大人都曾是孩子,往往在成为父母之后却忘了如何与孩子有效对话。“快点”两个字,是父母催促孩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那这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是否达到了让孩子行动快点的效果呢?
如果离出发时间还有5分钟、10分钟、20分钟,家长都用“快点”来提醒孩子,不同的只是家长说话的语气和表情,那么孩子只能根据脸色和语气判断紧迫性,说再多遍“快点”也无用。
我是这样做的,比如早上小孩上学会慢吞吞的,我会跟她说,离上学时间还有15分钟,把握好时间,就是平时会给她灌输时间观念。比如写作业。我会给她多少分钟的时间去写作业,这里不是真正的规定她一定要在多少分钟内完成,而目的是在于让她对时间有个概念,让她有紧迫感,提升她的专注力,她会想着时间快到了,我得赶紧把作业写完。让她养成看时间的习惯
2.动作慢可不一定是拖拉磨蹭,学龄前孩子动作发展不熟练,在成人眼中会“慢”,况且孩子相对于成人的速度,本身就是“慢”的。
有的孩子慢可能是家长过多出手相助减少了训练的机会,导致某项技能的熟练程度滞后于同龄人,有的孩子则可能是被催得太多导致紧张和焦虑,越催越慢。那接纳孩子的节奏,让孩子去尝试会不会又演变成“听任孩子磨蹭?”
当孩子具备完成一件事的能力,却迟迟不去完成,可以把孩子的行为纳入拖拉范围。
我是这样做的,我家小孩不会做的事情,我会适当引导她,让她自己去完成,而不会催她或者帮她完成。
造成拖拉磨蹭的原因很多,缺乏时间观念、专注力不够、缺乏兴趣、自信心不足、行程安排太满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由于缺乏时间观念造成的拖拉需要帮孩子建立对时间的感知。培养时间观念,先从养成看时间的习惯入手,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当我们把行为、事件跟时间联系起来,时间单位才有意义。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不断把时间和行为联系起来,慢慢的孩子们对于时长会有越来越准确的评估,也会对时间的感知变得越来越强烈。训练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重复。
在孩子学习技能时要有足够的耐心,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在放松的状态下练习,先掌握技能,再练习速度。每个孩子掌握技能所需的时间不同,放下以成人的速度来要求孩子,也放下孩子之间的互相比较。
缺乏自信导致的拖拉,家长要帮助建立自信心。可以帮助孩子以周为单位,每周设立一个小小的他可以够得着的挑战,让孩子在一步步挑战成功中累积自信。当孩子挑战失败时同理孩子,鼓励孩子今天没做到,不是明天不做的理由,最重要的是持续向着目标努力。
对于缺乏兴趣引起的拖拉,在兴趣培养上花时间是治标又治本的好方法。孩子从对某件事没兴趣,到发展出兴趣,需要让他反复体验成功的喜悦,慢慢的,他会越做越好, 父母要学会拿着放大镜去找孩子的进步,哪怕只是做得比以前好一点点,也值得被鼓励。
激发内在驱动力的过程虽然缓慢,可一旦被激发,孩子的潜能绝对超乎想象。
由时间安排太满引起的拖拉,需要在孩子们开始行动前约定好任务,在约定好的时间内完成,剩下都是玩儿的时间。只有当孩子们尝到高效的甜头,才能激励他们下次重复这样的行为。
您真的了解孩子的睡眠情况吗?一起来测试一下。
1.孩子每天睡几个小时?
2.您是否清晰孩子所在年龄需要的标准睡眠时间?
3.孩子关灯上床后到入睡需要多久?
4.孩子半夜会醒来吗?
5.孩子每天的深度睡眠时间有多长?
6.您知道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入睡吗?
为什么说睡眠是第一教育? 长期缺乏睡眠,会损害孩子的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些高级的认知能力对于孩子的学习表现和成绩非常重要。管理好生活需要较强的自控力,而自控力也是大脑活动中耗能最高的一项活动。大脑的能量供给不足,我们又如何期待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呢?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SF)发布的最新的睡眠时长建议如下:
新生儿(0~3个月):14~17小时
婴儿(4~11个月):12~15小时
幼儿(1~2岁):11~14小时
学龄前儿童(3~5岁),即幼儿园阶段:10~13小时
学龄儿童(6~13岁),即小学阶段:9~11小时
9~11小时指的是一个区间,我们国家对于小学生的睡眠考察标准也是10个小时,这里的9小时是最低标准,即及格线,建议大家不要以最低标准来设定孩子的睡眠时间,取中间值是一个更合理的参考标准。
对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固定睡觉时间,是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第一法则。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流程、固定的规则,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三个要素。
能否在固定时间启动睡前程序,直接导致孩子能否按时睡觉。我们要不断强化一个固定的时间点,让孩子把这个时间和开始洗漱这件事联系在一起。固定睡前程序,能帮助孩子的大脑进入睡眠准备。对于低龄段的孩子来说,制定睡眠规则并且在每天上床时阅读规则会是一个很棒的方法,有明确的规则,并且每天被重复,这就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孩子们会逐渐适应并且遵守规则。
让孩子更容易入睡的三个简单方法:累了、安静、放松。要让孩子到了睡觉时间就感到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他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并且让他在一天中保持合适的运动量,充足的运动量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对于入睡困难的孩子,父母要创造关灯环境,营造安静的氛围。在睡前让孩子放松下来,能让他睡的更快。放松的物质条件有很多,比如一天的运动后泡个热水澡,能让孩子身体得到放松。或者在睡前播放轻柔的催眠音乐,也能有效缓解紧张。
精力管理主要涉及到吃、睡、动,三个方面。大多数家庭对于孩子的饮食都很重视,可对于睡和动这两方面,很多孩子睡眠、运动存在不足。
充足的睡眠和运动可以帮孩子的身体充电,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孩子听课专注、接受知识的能力提高、有时间运动、充足的运动又让孩子睡得好,这才是“线上”良性循环。
那习惯是如何形成的呢?好习惯、坏习惯都是某一行为不断重复后的表现。
本节分享了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两个必要条件(父母的陪伴和榜样力量),一个主要原则(全面关注,重点突破),一种方法(固定时间不断重复同一个行为)。
“孩子们是最好的观察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你的一言一行,他们透过观察你、模仿你、慢慢成为你、最后才有可能超越你。”
走在一切工具和方法之前的,是父母榜样。而往往家长容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却不太容易客观看待自己和“别人家的父母”之间的差异。
父母、家人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启蒙老师,易效能的学员中有太多因为父母自身改变而影响孩子改变的案例。“欲教子先正其身”,亲子践行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之旅,也是父母二次成长的契机。
如何划分0-12岁孩子的时间管理段位的呢?每个阶段对应的目标是什么呢?
NO.1:0-3岁,培养生活规律(吃、睡、动);
NO.2:4-6岁,建立生活习惯,训练基本生活技能;
NO.3:7-9岁,熟练生活技能,开始培养学习习惯;
NO.4:10-12岁,进入自我管理。
理想状态是:家长协助孩子循序渐进,每个阶段聚焦重点,逐个击破。孩子会在不断做到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孩子的年龄与所处段位一致或处于更高段位,淡定从容。
其实时间管理对于孩子来说,除了认知时间、懂得规划自己的事情以外,更多的是培养习惯。习惯的培养,自然越早越好。
0-3岁是打基础的好时候,可以围绕孩子的吃、睡、动建立各类清单,统一多抚养人的育儿标准,共同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努力。
4-6岁,孩子有能力独立完成更多的事,正式进入时间管理训练阶段,既然是“训练”,家长的预期也要合理,做好“训练”的心理准备。可以借助工具记录孩子的时间花费,也要花心思设计训练方法,适时肯定孩子(给予荣誉、适当的奖励),营造“做到”后的美好感受,辅助行为强化。
梦想给予无数成年人践行时间管理的动力,小学生的梦想尚在襁褓,如何调动他们的意愿呢?答案是:不断增加孩子的体验!
学龄孩子的首要习惯:放学回家先做作业。7-9岁主要练习执行能力,可以协助孩子记录任务时间,参照时间管理看板帮孩子认识计划和现状之间的差距。
10-12岁,协助孩子把视角从眼下拉伸到一周、一月、一年,引导孩子进行排程练习,此阶段日历必不可少。
时间管理并不是贴一张时间计划表孩子照做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训练才能习得的能力。有计划、有记录、有反思,三者缺一不可。
今天推荐的五大法宝分别是什么?该怎么用呢?
NO.1:钟,各年龄段适用,放在方便取用、使用频次高的各个区域;
NO.2:具备时间显示及倒计时功能的手表或手环,建议4岁以上使用;
NO.3:计时器,各年龄广泛适用,用于事件花费时间记录;
NO.4:沙漏,适用于入门训练、小范围使用;
NO.5:番茄钟,只能用于孩子专注力训练上,让孩子能够尝到专注的好处。
在亲子时间管理训练中,在应用“时间记录“这个工具前,需要先明确“我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那记录又有什么好处呢?记录可以:
1.实现具体可计算的数据追踪;
2.帮助孩子们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
3.让我们有机会针对具体数据去反思,强化亲子时间管理的信心;
4.让我们对于未来事件的预估更加准确,在训练过程中更加淡定从容。
本讲介绍两种适用于孩子的记录工具:一日时间记录表和打卡表。
孩子的一日时间记录表只适合阶段性使用,记录时间的大类即可,记录之后的关键,是要对现状做出分析和思考。
一日时间记录可以帮助家长客观、准确了解孩子的现状,只有清楚掌握孩子现在的水平,才有做计划和设定目标的基础。
当对孩子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了可追踪的数据之后,就可以应用第二类记录工具:打卡表。
这里的打卡,是指用笔勾画或者填写时间来确认行为的过程。需要孩子自己来完成,借助每天的打卡动作让孩子回顾自己的表现。父母应身体力行让孩子感受到支持,让孩子愿意投入到训练中,若采用下达任务的方式让孩子执行打卡,推进很可能受阻。
在孩子的时间管理训练中,提升速度并不是首要的训练目标,最要紧的是播下要事第一的种子,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先做最重要的事,先吃掉大青蛙。吃青蛙,代表着完成最重要、最有挑战的事情。
吃青蛙之前需要先记录各类任务项,再从中抓青蛙,最后才是执行。开始之前的计划、结束之后的反思,都和行动本身同等重要,值得花时间。
在刚开始抓青蛙的时候,孩子们对青蛙的理解不深刻,需要家长的引导。
孩子们早期的自我检视能力和父母自身的内省能力有极大关系,因此在亲子时间管理的践行系统里,我们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练习日检视、周检视、月检视和年度检视。
有梦想的人知道自己要去往何方,即便有可能到不了终点,不断前行也会离梦想更近。
从小树立梦想,一步步把梦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会让孩子充满自我实现的力量,勇于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孩子的心理特点:“感受当下”,比起未来的结果,他们更注重的是此刻的体验。
作为家长,我们要去观察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有机会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去尝试,去获得更多的体验,帮助他们从中慢慢建立自己的梦想。
和孩子一起制作梦想版,将梦想可视化,并与孩子分享梦想,甚至可以请孩子参与到支持你达成梦想的行动当中。
制作梦想版的两种方式:
1、PPT或者图形软件;
2、手工绘画或剪切粘贴图片。
环境包括空间环境和成长环境。
在空间环境里,最为重要的是孩子的书桌,给孩子创造一个固定的学习环境,固定时间、固定位置做作业,更容易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坐在书桌前面,就知道要认真学习了。孩子的书桌上,每一个物品都应精挑细选,并且有固定的摆放位置。
除书桌外,建议为孩子设置固定的阅读区。书包、玩具、衣物等物品也属于孩子的外部空间环境,需要教会孩子们去管理自己的物品,避免在“找东西”这件事情上花费太多时间。
除了给孩子打造一个有序的外部空间环境,父母的行为所塑造的无形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假如孩子在家经常看到父母读书,他会把读书这件事看作是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事,也更容易养成随手翻书的习惯。
真正的学习发生在行动之后,而行动之初,目标设定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亲子践行能否顺利进行。
在易效能亲子系统里提倡“一月一事”,每个月只设定一个目标。
设定亲子践行目标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1.家庭会议必不可少,家庭成员共同讨论现阶段目标是什么?然后,用头脑风暴的方式,罗列出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在行动之前,就把障碍尽可能的搜集出来并提前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这会大大降低遇到困难后的畏难情绪。
2.定好目标之后,调动全家资源聚焦在这个目标上,势必达成,若常立志又常做不到,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设定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让孩子拥有不断“做到”的体验,获得持续的肯定,帮助孩子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