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 遇 · 其 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古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朗读它,还不认识“葳蕤”二字,也不明白它的意思,只是觉得有兰叶有桂花还有美人,是很优美的一首诗。后来查了字典,知道“葳蕤”是茂盛的意思,兰叶在春天生长得很旺盛,桂花在秋天盛开,这些是我亲身体会过的事情。印象很深刻。
桂林到了九、十月份,桂花便陆陆续续地开放了,黄色的小花蕊三五成朵依偎在枝头,凑近去闻,香得人头晕。所以,桂花,不宜凑近闻,得离它远一些,闻到的便是桂花的清香,沁人心脾。最怡悦的是一阵清风拂香而过,而你恰巧打桂花树旁经过,不经意地闻到了一阵清神醒脑的桂花香,特别的享受、舒服,忍不住长舒一口气,再深呼吸,想把肺里的浊气用清香换洗出来。桂花树谈不上名贵,不是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种植品赏,桂花晾晒处理妥当,可以泡茶,可以做桂花糕,都是很平民的东西,不是有钱人的专属。现在,培植出来有“四季桂”,在温暖的南方,一年四季都可开花,芳香亲人。
我读书的学校都种植有桂花树,因此,对桂花的感情比较深厚,当时,我们校长国旗下的讲话,在十月飘香的季节里,他说:“将来你们毕业了,很多年以后,回想自己的母校,我这个校长你可能忘记了,你的数学老师、体育老师长什么样子,你记不起来了。但是呢,你和朋友一起打球的乒乓球台,你和朋友一起抱过的树,你闻了六年的桂花香,你为花浇过的水,你们一定会记得。”今天回想起来,真的好感慨,什么是美育心灵呢?这就是美育心灵。什么是环境陶冶呢,这就是环境的陶冶。
而我对兰花的印象,来自我爸爸。他曾经从花鸟市场买过四盆兰花,在客厅里摆放了两盆,各开了两朵花,洁白,柔嫩,娇滴滴的,兰花的香气从角落里一点点传出来,整个客厅都是淡淡的香味,阳光并没有变得更多,可心里却因此变得更加明媚、爽朗了。
但是,兰花开过之后,只剩下绿叶长茎,我期待着它再一次开花,结果却是逐渐枯萎、死亡。浇水、施肥也没有用。我爸爸说,养兰花很要技术,一般人养不活。看来,我是一般人了,只能品赏得了它生命中的一次花期。
自古以来,我们对兰花和桂花都有很深厚的感情,在文学意象的表达上面,我们通常会把兰花、桂花与品性高洁、风神雅致的君子联系在一起,就我个人来说,兰花的高洁,在于遗世独立,冰心玉洁,自带五分孤傲气,三分幽怨气,还有两分仙气;所以,我会把林黛玉比作兰花。桂花的高洁,在于清明磊落,洁净传香,它身处人群传香结情,不矫情不矜贵,能自守本心,又能与人为善,让我想到作家铁凝笔下的香雪姑娘。
这些是我对兰花和桂花的切身体会。而远在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在他的《离骚》篇目里写下了“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芳草美人”自此源流出,不断滋养着后来的读书人。
屈原之后,过了将近一千年,唐代有名的宰相张九龄用比兴手法创作的《感遇 其一》,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首诗,它承接了屈原的精神气质,化用了芳草美人的内涵,表达了自己虽然遭遇贬谪,去往荆州任长史,但仍然能洁身自爱、坚守原则,保持自己的本心不变的思想情感。既不去阿谀奉承、也不失落苦闷,而是坦然处之,淡然面对;不埋怨也不激愤,而是从容不迫,风雨之后数落花的淡定,张九龄果然是宰相肚量,风采照人。
你看他开头就把兰和桂赞美了一番,“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茂盛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身上散发着光泽的兰叶和桂花,正在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里盛放,兰叶多美啊,桂花多美啊,多么惹人喜爱啊,看到这么美好的事物,人的心情也一定会变得很高兴很愉悦吧。可是,张九龄笔锋一转,从观赏者的角度,跳到了兰叶、桂花本身的角度,他转换了表达的身份,别具匠心地点出了一幕情景剧。
一位在林间休息的人,看到那美丽的兰叶或桂花,闻到那芳香,陶醉其中,心里默默地说:“哦哟,多么风姿绰约,要是摘采几枝或者移栽几株回家里养着,就能天天看天天欣赏了,岂不妙哉?”
草木有灵,自性高洁,它不卑不亢地反驳说:“谢谢你的欣赏,不过我有自己的追求,我在山林间自得其乐,舒服自在,我的美与万物共存,为什么要让你单独占有呢?”没有情绪激动,也没有自轻自贱。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借兰叶与桂花,表现的是一个自信、自强、坚贞、超拔、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
“美人”一般指——贤明的君主。古时候的文人士大夫终身理想心愿莫过于“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大多数的结局却是“可怜白发生”。
在古典诗词里面,很有一些被贬谪后的诗词,要么激愤,要么失落,要么苦大仇深,是郁郁不平之气非得借诗文吐露出来不可,是君王辜负了“我”啊,“我”可还一心向着皇上呢。那心理情感的底色,总免不了酸楚,在皇帝面前,姿态放得很低,像没有成熟的青葡萄,酸涩莫名,像等一个没有未来的恋人,患得患失,可怜兮兮。
可是,张九龄就不,他没有那摇尾乞怜的卑微模样,他也没有大声疾呼“不公平”“太可恨”,而是像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自有我的光彩,并不会因为有你的欣赏就大放异彩,没有你的欣赏就黯淡无光。我也有我的坚守,不会因为你的威胁迫害就改变,也不会因此埋怨记恨你,我只是依然去做我本来就该那么去做的事情,因为那是我人生的本分。
这是张九龄的《感遇 其一》最打动我的地方,风神高举,优雅平和,举重若轻。
后来的一些文人士大夫,为了金榜题名,为了光宗耀祖,为了青史留名,变得越来越面目可憎。他们假装高洁,假装出淤泥而不染,一旦被皇帝贬黜就哭哭啼啼、恨比天高、怨比地厚,怀才不遇,遇人不淑,拿不起放不下;一旦被皇帝重用就感恩戴德、诚惶诚恐、唯命是从。被皇帝下放了,故作姿态退隐山林,做出一副高傲隐士、超凡脱俗的样子,结果皇帝圣旨一到,再邀请他出山,又丢丢抹抹地接旨谢恩,屁咧屁咧地走马上任。这让我想起刀郎的一句歌词“每一场消解理想的胜利,都写满了对功名的忠诚”。多么讽刺,他们滑稽、卑微、虚伪、世故,显尽一副奴才相。
中国读书人的头颅,在皇权面前,从来就没有真正抬起来过,我们独立的精神品格,独立的精神意志,特别容易被摧毁、被绞杀,只剩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不过识时务者为俊杰。文人的硬骨头大概终究是一场梦幻的笑话。
也正因此,张九龄通过《感遇 其一》展现出来的品性愈发难能可贵,“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个清高淡雅的君子,给了后来人透彻心灵的指引和滋养,鼓舞着同道中人,风雨兼程。
这也带给我一些引申出来的思考——人在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的时候,该如何自处?该如何心安?该如何使自己振作起来,如何让自己的内心与现实遭遇相互融洽,如何让自己渡过难关?
人生有起有落,有得意有失意,得意时如何不骄傲,失意时如何不自卑?我们人生的自信心,究竟是从自我内心里修养得来的,还是借助于外物获得的?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想,生命的光彩,源自于内心涌动不息的自立自强,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不会对苦难愤怒地大喊大叫,不会抓耳挠腮、愁眉苦脸,而能从落花声里捡回下一个春华秋实。
张九龄用诗告诉我们,他做到了。那,我们做得到吗?
喜欢文章欢迎——点赞 分享 转发 三连哦O(∩_∩)O~~
不老花魁/胡柳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