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抱怨姐】内部视角陷阱:为什么离开的公司都发展的越来越好

工作的时候,我们总能发现公司这样那样的问题:

生产一堆问题,同样的问题一天犯八遍

管理简直差到极点

老板没有人性到无力吐槽

上司那张丑恶嘴脸,简直看不下去,一天到晚做无用功

客户又投诉了,车间死性不改,真是拿着买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

……..

无论从哪方面判断,这家公司都不可能有任何好的发展,肯定很快就会撑不下去,还是早点辞职来个解脱。

奇怪的是,这种解脱通常持续不了多久,直到进入下一家公司,才发现,上一家其实也没有那么差。更气人的是,之前以为即将要倒闭的公司,在自己离开后发展相当迅速,以前比自己差远的同事,现在却步步高升,工资远远超过自己。

为什么?当我们深处公司内部,看起来生产,管理,客户,各部门协调等都有问题,公司里面每个人都在抱怨,为什么最终还是发展的相当不错?

这是因为,我们在做判断时,使用的都是内部视角

内部视角就是完全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看待正在发生和判断未来会发生的事情。

日出的时候,从我们的视角出发,太阳缓缓从东方升起。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太阳就是这样东升西落,没毛病。

可若站在太阳的视角,也就是外部视角,它看着我们一直在围绕它转。也就是说太阳并没有动,只是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卖家秀和买家秀为何差异如此巨大。我们在购买衣服时,从自己视角出发,总认为自己穿上后会和卖家的模特一样好看。却没有从外部视角比较自己的身高,肥胖以及各种饰品搭配,发型和妆容的情况。非要等到衣服上身,才愿意从自我视角的虚幻中清醒,显然受伤的只有自己。

于是,当我们在公司的时候,我们从内部视角出发,看到的问题是这样的

而在同样的时间,老板看到的问题是这样的

下次,你再听到,当老板最好了,每天什么都不用干,只用甩个命令,我们就累死累活的干,类似这种语句的时候,就知道有多么不靠谱了

预测专家有过一次研究,他们问受试者这样一个问题:小王是一家公司的会计,太太在托儿所做兼职,他们只有一个独生儿子,今年5岁,小王的父亲今年因病去世,母亲和小王一家住在一起。他们住的房子并不大。

请问,小王养一只狗的可能性有多大?

受试者开始进行自己的预测,大多数受试者认为他们家庭并不富裕,住的房子也不大,判定小王不会养狗。也有人认为他们只有一个小孩,而且小孩子都很喜欢小动物,判定小王为了孩子会养狗

但真正的预测专家是怎么做的了,他们首先会了解,在中国,养狗家庭的比例占多少?然后在这个大的概率下判断小王家养狗的可能性。

当我们看一些泡沫剧,总是为里面男女主角的坎坷而伤心流泪时,我们动用的就是内部视角。将自己沉浸在主角的视界,陪她一起伤心一起哭。可若从外部视角来看,像预测专家一样,了解每一部言情剧100%都是要经历长时间的坎坷,最终才能走在一起。了解最终这些坎坷都会消失,或平静分手开悟人生,或完美结局走在一起。那我们就不会为男女主角轻易抛洒眼泪了。

当年,奥巴马和希拉里对阵竞选总统的时候,奥巴马的竞选宣言为CHANGE(改变),希拉里的竞选宣言为EXPERIENCE(经验)。

希拉里从自身视角出发,认为自己比奥巴马更有经验来领导国家,因为她曾今有8年总统夫人的经验。

而奥巴马从外部视角出发他站在选民的角度,知道他们渴望改变,希望有个不一样的未来

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从内部视角出发输的有多惨

那么人为什么总是先从内部视角看问题?

这是因为人类在自然选择的前提下,基因在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需要优先关注自身才能存活下来。

现在假设你和别人打架时被砍了一刀,鲜血直流。那你的第一反应是好疼,马上将伤口用手捂住,然后找药止血。

可若站在对方的角度,情况就是,终于把你TM砍到了,我TM再来一刀。实际情况是,你不可能站在那里继续让对方砍你一刀。

下次,如果你走在街上,突然抽筋倒地,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他们会说:哇,快看,有个帅哥倒地了,试试看有多难。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内部视角出发,能迅速判断自身的危险,脱离险境,存活下来。可是,在今天这个高度复杂化的世界,人类不仅仅要处理身体的危险问题,还有更多需要多角度考虑的事情,仅仅用内部视角显然会犯很多错误。

那该如何克服内部视角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把自己当做“别人”

找出同类别的事情,和自己做的对比

1.把自己当做“别人”

下面这个表格是你之前高考前每次月考的成绩,预测的和最终的成绩比,高考的时候,当你预测自己能打570分的时候,实际上能打多少了?

相信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还是能打570分左右。就像告诉自己每天早上6点起床,可半年了没有一次能按时起来,当新年的第一天,我们期望自己6点起床时,我们依然相信自己能6点起床。

这和喊了多少次减肥,没有一次成功,可只要新的减肥欲望被激起的时候,依然会相信自己减肥成功。

然而,现在我告诉你,这是另外一个人的表格数据,那么你对他的判断会是怎样?显然会认为这次会和之前无数次一样,也会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在恋爱关系中,经常听到:他不接电话,不回短信,感冒了都不关心我,压根就是不爱我这样的结论。完全是从内部视角出发,因为只要转换一下角度,换位思考,就知道对方也许那一刻正在开会,正在和重要客户谈事情,正在解决关键问题等等。

这也是很多公司的老板,从自己内在视角出发,他们觉得自己的产品好,自己的资源也丰富,技术能力也强,开发能力也不差,生产环节也相当好,客户服务也做的很周到为什么就是没有办法将自己的品牌做起来?

按照杰克特劳特《定位》的核心观点,那就是产品要到消费者心中找位置,而不是从自身出发,生产出好产品,好质量,消费者就会蜂拥过来买单。

若在做产品之前,将自己当做消费者,找到他们真正的需求,找到他们心中空缺的位置,然后用填补位置的角度设计和生产产品。远比从内在视角出发,做出好产品,消费者就会买单这种想法可行的多。

2.找出同类别的事情,和自己做的对比

 悉尼大学的战略学教授丹.洛瓦罗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者邀请大投资公司的投资家,让他们评估各自手头正在做的项目。比如你投资了一个高科技创业公司,那么研究者希望你详细说一说,你认为这个公司将来会如何发展,每一步都列好。特别是最后要估算一下,你这次的投资回报率,将会有多少

接着,研究者又给他们一个新的任务,说你看看现在有没有跟你这个项目类似概念的,但是是别人做的项目,然后评估一下那些项目的回报率大概能有多少。

研究者将这些评估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较,结果是这些投资者对自己项目的预期回报率,比类似项目的预期回报率平均高了50%

通过这种对比的方式,聪明的投资家看到了内在视角如何扭曲了自己的判断

就连《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也犯过类似的错误。他在书中也提到自己多年前申请制作一本教材,在教材完成20%的时候,有一天他随口问下面的项目负责人:你知不知道那些和我们编写同类教材的团队,有没有中途放弃的?而那些编写完成的,是花了多长时间?

项目负责人听到问题后立马脸红了,他告诉卡尼曼,正好他对同行的信息有些了解,基本上失败率为40%。而且完成的团队基本要花7-10年的时间。

卡尼曼听到这个回答以后并没有叫停项目,他将这些信息都忽略了。整个团队或许都认为按照现在的进度,在2年之内能完成编写工作。却忽略了将来可能发生的任何突发事件,比如有团队成员离婚了,离开团队了等等……

结果,这本书终于编写完成,那是在项目启动8年之后,卡尼曼早已经离开了团队。而当初同意开始编写项目的教育局,也因为等待时间太长而失去了所有的兴趣。最终,这本耗时8年的书被弃之不了了之。

同样,《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佩吉∙努南,曾今预测总统选举中民主党会遇到麻烦。原因是各种民意调查显示,共和党总统小布什的支持率在任期跌入谷底,但在离任四年后上升到了47%,这与正在位的民主党总统奥巴马持平

问题是,如果努南考虑了外部视角,就会发现,历任总统的支持率总是在其离任后上升

因此,找到同类别的事情,参照他们整体的概率,和我们自身做对比,就能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但内部视角是非常顽固的,就像你身边若有个非常勤奋刻苦的小孩,想要考上清华北大,起初你可能觉得可能性不大。可是他每天都非常努力,认真看书做作业,他的努力你都看在眼里,这时候会慢慢觉得他就能考上。问题是,长期努力的印象巩固了你对他的判断。让你完全忽略了任何一个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都是长期刻苦努力的学习。

下次,自己想完,也想想别人怎么想,相似事情发生的概率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NO抱怨姐】内部视角陷阱:为什么离开的公司都发展的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