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百年校庆,我爱你再见,纯真年代。

2021年上海,春天。

我刚刚参加了学校的100周年校庆后回来,全部身心还有点晕乎乎的留念。

高考十年了,那些有关于青春的印记忽然都回来了,大一时候的社团活动,大二时候女生节,大三时候课业繁重,大四时候各忙东西,给我唏嘘不已的是本科毕业6年了,本科同学毕业六年、认识十年的聚会。

聚会地点选在一家海鲜排挡,惊奇地发现,其实同学们都没有变,男生坐一桌,女生坐一桌,十年前学习成绩都很优秀的经管学院的男生,当时就并未沾染许多油滑腔调,毕业六年后,大多数还隐约有学生时候的羞涩和谦逊。

社会滚打6年,没有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而最大的感受是,同学们依然都非常优秀,没有人说家长里短,大家都在不断地在追求更优秀的状态,以及至少我看到的,是稳中求进的积极心态。

其实令我心中有注入能量的,并不是鸡血一样,功利性的目的,相反,是我看到一批人,在高中时候就接受良好教育的人,考上了不错的学校,在此之后,依旧奉行着勤奋、坚韧、刻苦,甚至是卓越的信念。

认识十年,重逢之日,还是感念万分,本科时候有个班长和副班长,从大一开始张罗办活动、搞聚会。这次聚会,大家由略显拘谨又亲切地坐在一起,这两位同学又开始条件反射一样张罗,嘻嘻哈哈,又打趣又玩笑又活跃气氛,唏嘘又温暖。

那个时候,我刚从西北县城考到沿海城市的985大学,笨拙、羞涩、不适、自卑等种种都经历了,刚开学,120多个人的系里同学做自我介绍,有时活跃的,引起哄堂大笑,许多同学在高考毕业后的三个月内已经通过网络迅速熟识,我是属于最慢热最后面熟悉起来那一小部分人。

坦荡和开阔,是我后来才逐渐习得的,参与支教队,参与徒步旅行、登山越野、强行溯溪,认识一群可爱的潇洒的小伙伴,把能量放在户外,从经济学考上了文学的研究生,读了一些喜欢的文学理论书籍,听了许多滋养的讲座,读了女性文学,读了一些无用书,才把自己从那个狭小、自卑、敏感、内向的县城少女拯救出来。

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而依旧感谢我的母校,大学时光完全重塑了我的人格。把少女时代那些不明亮的部分,筛查了一遍,有些是治愈,有些是重构,有些是暗疮,在太阳底下晒一晒,就结痂,慢慢拿掉。

高中时候我就想离开西北,想去更广阔的城市看看,我的家乡在记忆中的落后贫困十年没有大的变化,我想突破的是某些令人窒息的环境、风俗、生活习惯,亦或者,高中时候就深感压力,在同龄人中成熟而忍耐,始终没有一个地方远离所有的人,远离所有的事,找寻到真正的自我认同和空间归属。所以这份渴念更强烈。于是填报了最远的大学,远走高飞。当时的梦想没有实现,但偏执和狭隘有被逐渐矫正。许多人应该都有这种对于家乡的又怀念却不想回归的心态,

厦门七年,上海三年,我越来越成为没有家乡归属地的漂人。厦门的木棉花开得刚好,软糯的福建口音和慢吞吞的厦门街道又像一口新鲜空气吸入腹中,拽我到了喜欢的大学时代。

回过头来想,你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什么系里的,其实一点也无法定义你是谁,我们一头扎进集体的洪流中,找到这种标签和这种归属,有时是因为软弱,有时候是因为逃避,有部分人是真的认同并且享受其中的。

我们的那个“我”是自己探索,跌跌撞撞,磕磕绊绊碰到了、碰伤了才逐渐显现的。而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仿佛就是一个断层的时间,那些时刻里,我们共同拥有过,我们相聚,为旧时光干杯,为未来祝福,为一起哭过、笑过,为经历过课业负担,经历过重要的时间节点的一起度过,因此,那份记忆里的,就是纯真年代。

现在是早晨7点,我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每天早起2小时,记录。十年了,我记录的东西寥寥无几,我的时间如尘土一样扬散在岁月里,我感到无比的惶恐和痛惜,上学时候,身旁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讨论人活着的意义,这些虚头巴脑的事,还和许多人听尼采哲学讲座,一起参与一些性别主义的研究和课题中,身边也真正有人将“定国安邦”作为使命,我纯粹是相信着这些信念的,我也会被这些信念驱动,心中唤起悲悯和开阔的柔软。

我想,那就是学校给予的情操陶冶吧,也许不至于发财爆富,至少是可以在境遇不安时,给予自己一份向往之地,心中之灯不至于熄灭。

所以,每天记录一些,记录就是对抗。截止2021年12月31日,目标写50万字。

平时,工作忙碌,我和其他人一样,哼哼卿卿大吃大喝,看不到身上有细腻的情感,也不表现的需要诗歌和艺术。回到这里,把心上的坚硬卸掉,剥开,静静书写。我写的不是最大公约数,大家爱看的热点,我写的是一点关乎内心关乎片刻的思索,感谢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厦大百年校庆,我爱你再见,纯真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