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语 2019-10-27 16:12:42
木石前缘和金玉良缘的冲突,是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木石作为大自然的产物,虽有前缘,难入红尘,这个先不讨论。
可是金玉,本是人间珍宝,人所共爱的,为什么作者要写成一出巨大的悲剧?
金和玉,不断地出现在很多人名里,绝不是随便写写的,它们具有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
01 金玉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提到玉,就有特指。它代表君子,代表精神世界,代表纯净无暇,代表远离低级趣味,代表了超越性的生存观。
而金恰恰相反,它代表物欲领域,代表现实主义,代表庸俗,代表低劣的生存观。
物质与精神,孰轻孰重,孰优孰劣,孰真孰假,是全书不停地在探讨的问题。
这种冲突,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就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对立。因为儒家早已成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工具,极端物化、现实主义。而道家文化,是把世间一切问题,返归于精神世界。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明显的两两对比。黛玉真挚纯良,不掩瑕疵;宝钗八面玲珑,但冷漠现实,精于世故。黛玉是道家文化的产物,宝钗是儒家程朱理学的守卫者。
除去钗黛,余下的人物差不多都是金玉参杂。每个角色,都要在金和玉之间,不断地进行抉择。
比如贾雨村,他在书生时代曾作过一联: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这副对联里有玉也有金,显示这个时候的他,具有两种文化基因,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也有强烈的物质欲望。等他初入官场,不谙人情世事,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了,这便是金玉两难。
后来他在教书期间,担风揽月、论述古今奇人、得到林如海青睐,这些是他书生时代残留的玉的一面。但是,在古寺得遇高僧却十分不耐烦,终究是欲望作祟,障蔽双目。
当他二次进入官场,上任了金陵府,注意,“金”字出现了——此时的贾雨村,已深谙官场潜规则,再没有什么理想、抱负了。为了活得“漂亮”,什么都干的出来。他完全失去了玉的一面,只剩金了。
贾雨村这种人,毫无疑问被全民谴责;但薛宝钗,却有很多人将她奉为神明。殊不知,薛宝钗的思想荼毒,远胜于贾雨村。
贾雨村是从半玉半金,在复杂的官场里消磨大半辈子,才褪变成金奴;而薛宝钗,身在闺阁之中,未经任何变迁,从头到尾,就是一个金奴。
人们讨厌贾雨村,因为他是当官的。劳苦大众对官员的希望,当然要公正廉明。不公正,必将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
而对女性,男权社会的希望是温顺服从,至于昏昧不公、冷酷自私倒无关紧要。搞搞人情,团结团结关系,哪怕是虚情假意,只要造出面子工程就好。
可是,社会是一个整体,文化也是一个整体,有可能割裂吗?
贾雨村的褪变,从官场潜规则、从权贵势力集团的角度来看,他就是从愣头青,变得温顺服从,懂人情,说人话,会办面子工程了。
当人们推崇薛宝钗时,贾雨村就必将应运而生。
02 贾宝玉的抉择
贾宝玉的抉择跟贾雨村正相反。他是生于富贵乡、长于温柔地,物质世界极为充足,以家族对他的期望,当然应继续在金光大道上奋勇前进。
但是,贾宝玉偏偏厌恶包围着他的物欲世界,热切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宝玉见到秦钟时自思:
“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
他为什么说荼毒了‘富贵’二字呢?
贵是指精神富有,宝玉认为自己只有富,没有贵。精神受到极度压制,如同死木。
为此他必然会深爱黛玉。黛玉是活木啊!
林,象征着生机盎然,薛(雪)是万物闭塞、湮灭生机。黛玉多病之躯、清高之性,作者却格外推崇她的生机,足见他心中的“生机”,是精神世界。
潇湘馆里竹林环绕。竹,作为四君子之一,有虚怀若谷、清峻不阿、高雅淡泊的寓意,这些暂且不论。只说它经冬不凋,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点,便与‘林’姓呼应,说明黛玉精神世界的富饶。
蘅芜苑里没有一棵树,却满架藤萝。藤萝尽管有强大的适应能力,生存无忧,但在文化里没获得一丝美好寓意,只象征攀附。因为它没有主干,四处放射,互相交织,被喻为小人之道。加上雪洞一样的屋子,这都与薛姓呼应,显示了她精神的匮乏凋零。
黛玉是天生纯玉,宝玉不同,他这个公子哥,深受物欲世界的诱惑和干扰,按现代说法,渣男体质还挺明显的。
所以,他需要成长,也就是追求精神共鸣。他曾经迷失过,被虚情假意欺骗过(如袭人),被美丽的外相迷惑过(如宝钗),也被不良的精神因素污染过(如秦钟)………但终究,他的精神世界走向成熟,他坚信,只有黛玉是他唯一知己。
宝玉是由半金半玉,锐变成了纯玉。
当他脚踹袭人、骂评宝钗时,就注定日后与钗袭的决裂,与金派的不可相融。
金和玉,听上去好般配,看上去好漂亮,但在曹雪芹这种清高士子的心中,却是势不两立的东西。
基于此,所谓钗黛合一,绝无可能!
真若合一时,也不必毁掉后40回。都世界大同了,完全可当作圣经,供人参拜了嘛,躲躲藏藏什么啊。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不是针砭世事太过、与主流文化冲突太深,怎么会有这般深沉痛楚的感慨?!
03 怀金悼玉
[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眉:“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作为太虚幻境演奏的第一支仙曲,其重要意义,不需多言。
长期以来,怀金悼玉一直被理解成怀念宝钗、哀悼黛玉。
这个解释,其实傻瓜都想得到。然而脂砚斋特别批了一句“大有深意”!这就是说,作者的本意,没那么容易猜,不是人名那么简单滴!
引子是情怀感悟,像是从茫茫大荒中缓缓走来,落入凡尘。这样的曲子,如果真的涉及具体人和事,就失去了虚化之美,失去了概括意义,那是大大拉低了艺术水平!
论位置、论内容、论格调,这只曲子都有提纲挈领之意。它指出了贯穿于全书的,金玉间的对立和对比。
作者把自己经历过的纸醉金迷生活如实记录,是“怀金”;对腐朽不堪的精神世界的披露和哀痛,是“悼玉”。这两点,正是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也是全书的核心内涵!
怀是象形字,它的本意不是怀念,是将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见于《诗 • 召南 • 野有死麕》 "有女怀人",大致就是怀孕、怀揣。
作为男性,用这个怀字,要表达的是“沉重负累”感。
书里的所有人物,都要在金玉间,进行徘徊、挣扎和抉择,都在怀金悼玉!这才是脂砚斋所言的“大有深意”。
04 金玉无法并立
任何对红楼梦的误解,最关键在于,未能理解曹雪芹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贾府的败落、众人的命运陡变,固然是巨大的悲剧,但这些物质领域的毁灭,其根源是精神领域早已腐朽不堪、尸位素餐。
黛玉和宝玉来自仙界,他们是两块精神之玉。再优渥的物质享受,也不能代替她们的精神需求。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乾隆皇帝看了红楼梦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为什这么说?宝玉和纳兰的人生经历根本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俩人都是高度精神化。
许多人无法接受,才貌双全、艳冠群芳的宝钗,那么适合做妻子的完美角色,怎么能遭到作者的批判?怎么能作为反面角色?这是普通人求都求不来的佳偶啊,即便意尤不足,无论如何不能弃之如敝吧!——这就是常人的心思。
抱着这样的心思,永远理解不了纳兰的忧郁孤苦,无法走入曹雪芹的精神世界。
宝钗之美,在普通人眼里是求之不得。但对贾宝玉而言,只有心灵之美才是他需要的。
连个农村的二丫头,他都要关爱爱护,恨不得跟了去,这就是他的“情不情”(博爱)。这在宝钗看来,当然太可笑了,她只关注现实利益。宝钗的心,就像冷雪,令宝玉窒息。
“情”在红楼梦里只是个托词,其实是人性。宝玉痴情,黛玉深情,宝钗袭人之辈虚情、冷情,贾珍之流滥情…………这么多种情,性质完全不同。
而作者所歌颂的当然是真情——真挚、正直,玉之精神。
曹雪芹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明明热切的追求和歌颂玉之精神,却能保持最大化的客观,用真实的笔触去书写,绝不主观美化他喜欢的人物,
比如晴雯,是真情派的人物,作者对她的偏爱溢于言表。但是她浑身是刺,不仅尖刻急躁,还欺负下人、排挤同事…………
真挚只是精神世界的内核,与人相处却要靠后天的教育磨练,可以想见,以晴雯的成长过程,就是这个样子才对。
她是贾府最美的丫鬟,宝玉原本痴迷美女,她作为贴身丫鬟,不知有多少机会能跟宝玉好上,可是她没有——这是她跟袭人最大的不同。
她喜欢宝玉,正因为喜欢,不肯轻易亵渎这份心灵的感受,不会用它去交换什么。她绝不把自己当做礼品去讨好献媚。
真善美慧,真字排在第一。由真,才能逐步生出善、美、慧。失去了真,一切外表的美善,本质都是丑恶。
因为真挚,晴雯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份人格感空前强烈,绝不受现实利益的染污,晴雯的精神之美就在这里!
就是这个满身缺点的姑娘,让作者为她苦心做了长篇祭文《芙蓉女儿诔》,用无数古代仁人志士来比喻她,对她的褒扬达到无以复加!
热爱职场的当代人对晴雯颇多微词,罗列出她成堆的必败因素,得出罪有应得的“感悟”。唯独看不到她的心灵价值。
物质匮乏的人,不知道心灵的完整有什么用,但书中的宝玉、现实中的作者,都是超越物质匮乏的人。他们追求的心灵之美,不需要整容,也不需要美颜,只有保留着个体缺陷的,才是活的,具有生命力的。
这就是瑕不掩瑜的道理!
05 红楼之误
红楼梦成书两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这争论其实也是金玉的冲突。一部分人体会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一部分却无缘契入。
如今是财富统治的世界,物欲横流下,生出的解读,更令红楼梦蒙上灰尘。
现实主义的思潮,让宝玉在困顿生活里,熬死宝钗、再娶湘云,等把湘云也累死,实在没一星半点指望,才裹着烂席奔向白茫茫的大地...........
美其名曰:年少时的诗与远方,到中年苍鬓颓唐时,才知道荒唐。简而言之,活着比爱情重要——嗯,确实贴合了当代人的困顿心态。
把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缩水成私家儿女;把万千人性的探讨,贬低成爱和远方;把宝玉冷眼旁观历劫的一生,猥亵成俯首称臣;把中国文人坚守的玉之精神,粉碎成一地金屑。
有“文化”的人,偏要这样理解文化,也真是厉害!
鼠目寸光的几个老妇,强行捏造出金玉良缘,已经足够荒谬了。不过这荒谬的头脑,世界上始终都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