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纪念

9月18日下午两点三十二分,接到大连仪宁表弟电话,告知伯父于16日下午一点零三分辞世 。惊闻噩耗十分心痛。按理说,享年97岁已属高寿,离世是人生常态。但是对于我,失去的不仅是具有亲缘关系的长辈,更是一位良师益友,因此倍觉失落与难过。通过微信转告二弟,二弟立即潸然泪下。

我与二弟6月8日曾专程去大连看望伯父,老人因在家不慎跌跤,已经住在医院,8日下午和9日下午由表弟陪同,我们两次去医院,见到伯父体能完全下降,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不便长时间打扰,两次见面都没超过一小时。没想到这次见面竟然成了永诀。我们姐弟对伯父一直敬仰有加 ,是因为老人家的高尚人格所致,与他的革命经历和职务高低没有关系。

图片发自App


伯父姓陈,讳士明,祖籍江苏省灌南县新安镇农村。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后曾任江苏仪征县委书记。1959年中央从全国抽调40名县委书记作省际交流,伯父也在其中,于是举家迁往辽宁。我知道有位表叔在东北工作,一直没机会见过他,只是在父母家见过他的照片。

第一次见到他大约是在2001年,那时候他已离休多年,回故乡扫墓,途径县城拜会老同志。我当时在县委下属部门任点职务,有位亲戚向他介绍我的情况,于是有幸见到已经年届八旬的伯父。初见这位耄耋老人,很是惊讶!慈眉善目,气质高雅,豁达开朗,言谈不俗。交谈中得知他想写一本回忆录,如此高龄还有这般情趣,确实令人感动。于是我立即加以鼓励,并且毛遂自荐,如果书稿写成,来个电话,我便飞往大连,帮其校对编辑成书。

2006年9月初,果真接到伯父电话,说是书稿已成,正请人打印,希望我能去一趟。几年前偶然说说的事情居然成真,似乎不敢相信,因为老人家已经85岁。时值我正好退休在家,答应老人的事情一定要完成,于是只身北上大连。


图片发自App



伯父家住在大连著名风景区老虎滩海洋公园附近,下公交车需要向上爬坡约200米方可到达楼下,老人住在三楼。平时外出、回家需要下坡上坡,下楼上楼,两位老人日常生活如何方便。问及伯母,她告诉我单位多次要给伯父换房子,可他就是不同意。

住在伯父家里半个月,每日除了校对文稿,也时常就文稿中的问题与伯父探讨。文稿以《我的人生》命名,内容涉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各个时期包括每次政治运动,展现在我面前的几乎是一部现代史。老人家对抗美援朝与历次政治运动都有独到见解,使我这个有多年党校工作经历的晚辈大开眼界,明白了一些事情 ,也想通了一些事情。

特别是伯父一生,无论处于何种境况,都能坚持实事求是,刚正不阿,以民生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老人家优秀的政治品德与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触动了我。假如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都能有伯父这样的素质,干群关系,社会风气,各项工作,定会在人民心中加大满意度。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书稿校对完成付印,我便回江苏,与老伴去泰州姜堰照顾孙子孙女读书。没想到伯父写了第一本书以后,越发不可收,从此不再搁笔。于2007年通过网络发另一篇书稿给我。书名叫《论历史的沧桑与今日的辉煌》,我们在姜堰帮他校对付印,然后将书寄到大连。随后,伯父又在2010年写了《回顾与思考》,2011年写了《随笔》,这两本是成书以后寄给我们。这一年,老人90岁。

听说老人家单位很重视,估计专门派年轻人帮助他。除了写书以外,老人还对佛学作了些研究,重点研究佛教六祖坛经,曾将打印稿寄给我们看,现已收入随笔》。从2006-2011六年间,伯父在目力不济,握笔手都颤抖的情况下,完成约40万字的成书四本,其它手稿尚不在其中。如此的意志力,非常人能够做到。而当年参加革命时,他只有私塾三年,小学三年的文化。

图片发自App


伯父为自己的人生画了一个美丽的句号。留给我们晚辈的除了几本书以外,还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智慧与毅力。伯母健在,有位表妹与她同住照顾。老人家也是离休老干部,更是一位坚强的母亲。文革时期,伯父惨遭造反派迫害与关押,她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在异乡熬过艰难岁月。如今90高龄,还会玩微信,老寿星也知道与时俱进,真让我钦佩不已。每一个生命都会有衰老的时候,只要不无知,不慵懒,不怠惰,即使衰老的人生也是美丽的。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能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