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的最高境界—听懂话外音

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当你听到这样的说法,你会不会满脑袋的疑惑。

倾听还需要去学习吗?我们不是天生就会倾听吗?

人们总以为倾听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且自然而然地认为阅读能力比倾听能力更难养成。

正如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说一样,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听。

这也可以解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这样一种情况:

甲向乙提起“你当初不是说……”的时候,乙大惊失色地喊“天哪,我什么时候说过……”不能排除乙记忆力差的情况,连自己说过的话都不记得,但是另一种情况更可能发生——甲把乙说的话完全理解成了另一个样子,甚至可能与原意相反。这也就导致另一种让人无奈的现象产生: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如果说倾听是一种能力,那做到什么样子才是掌握了这项技能呢?

老话说:听话,听音,能听懂对方在说什么揣摩出对方隐含的未表达的。这是倾听的最高境界。

初阶能够辨别对方所表达的真实的事件,情绪的部分,已经算是会倾听的了。不会因为对方的情绪而激发了自己的情绪。导致事情更加恶化。


区分事实和情绪

“你总是不记得我的生日!”妻子哀怨的眼神看向丈夫。

“你老是把东西乱扔!”妈妈对着一边玩耍的儿子吼道。

“老板天天让我加班!”员工不满的嘟囔。

这些是情绪还是事实?

丈夫不可能一次也没有记住妻子的生日,孩子也不可能什么时候都是乱扔东西,员工也不可能每天都在加班。

可考证的才是事实,这些明显都是发泄的情绪。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时刻,找到另一半倾诉在职场受到的种种委屈,此刻表达的全是情绪,偶尔夹杂着一些事实。

有的另一半会说:“别干了,又挣不了多少钱。别拿那些破事来烦我。”

有的另一半会给你支招,怎样应对职场上的难题。

有的另一半会静静听你说,对你的情绪表示感同身受,启发你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如果是你,会认为哪样的伴侣是善于倾听的呢?

在倾听时,能够区分事实与情绪,就能更好的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


理解对方期待的行动

如果你想更好的沟通,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绝对会让你满载而归。

我当初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醍醐灌顶,为什么我们明明出于好心的目的,经过习惯的表达,在对方耳朵里却变了味。

书中,开始就讲诉了一个,生活中很典型的暴力沟通的例子:

比如你最近接了个项目,时间很赶,每天都要加班到十一二点。结果你的夫人就不高兴了,你一进门,她就瞪着眼睛生气地说:“你还知道回来!天天这么晚回家,家里什么都不管,谁知道你是真加班去了还是跟人喝酒去了!”她这么一说,你也火了,本来就很累了,回家还没喘口气,就被夫人一顿说,于是你们大吵一架,各自生了一肚子气。

是不是很常见?我们说话的出发点绝对不是为了让自己生气,而是为了对方理解你的感受,并达成你的期待。

学习了这个模式,可以让我们学会表达自己,对方更容易接受。

卢森堡博士在书里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也是表达的四个要素。

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善于表达的,他们出于好心的表达,被情绪淹没。我们接受到的往往是铺面而来的负面情绪,这时别说理解对方,不升级战斗就不错了。

这时就需要你有倾听的能力,理解对方期待的行动。

你要在内心告诉自己:

每一个质疑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倾听的最高境界—听懂话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