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打卡《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阅读篇章:第3章
书籍内容:
习惯是怎么形成的
每一种习惯的形成都必然会经历以下这个循环:
行为发生—得到奖励—强化
如果这个循环只有一次,那么一个习惯不可能形成。习惯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一次次产生强化,让当事人产生了一个自动思维“如果我重复这个行为,可以再得到奖励”。
强化包括奖励和惩罚。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奖励,那么他就会养成做这件事情的习惯;如果重复某种行为,当事人得到惩罚,他就会养成不做某事的习惯。
袁荣亲说:“人就是非理性的,人们都是根据自己过去有限的人生经验总结出自己的人生信条,这些信条发展出的自动思维左右了我们现在的行动。这听起来很荒诞,但这就是事实。”
积习为何难改?
袁荣亲说,习惯其实就是个性的基础,而个性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从这一点看,可以说“习惯决定命运”。
积习为何如此难以改变呢?
北京大学心理系的钟杰博士说,最新的神经研究发现,每一个“积习”在大脑中都对应着一个神经回路。轻微的习惯,相对应的神经回路的“刻痕”比较轻;持久的习惯,相对应的神经回路的“刻痕”比较重。并且,那些“刻痕”比较重的神经回路可以说有了独立的生命力,它们自己启动后,我们就会忍不住去重复相关的行为。那么,是不是说,积习就没有办法改变了呢?
恶习的第二个好处:立即满足愿望
小孩子的视野比较小,他们要做的、要负责的事情并不多,只要“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开心起来。
但是,成人不同。成人需要同时进行几件事情,而且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时候,成人就必须有“延迟满足”这个意识。这是成人和孩子最大的区别之一。
但实际上,很多成人其实和孩子一样,他们心中泛起一个愿望,就希望立即得到满足,根本没有“延迟满足”这个意识。
接受恶习:它必然对应着一种“次人格”
恶习的对立面是自控。“自控”的表面意思就是“自己控制自己”,发誓改变恶习的人也很容易有这样的观念:我必须控制住自己。
但何长明说,这是对自控力的一个最大误解。当我们说“控制”时,就是将坏习惯当作了自己的对立面或敌人来看待,发誓要击败它。但实际上,所谓的击败不过是压抑。它有时会被击败,但日后它还会发起攻击。这就好比弹簧,你压抑它越厉害,它反击的力量就越大。这是很多胖子、酗酒者、网络成瘾者等人群在改变坏习惯时一而再,再而三失败的重要原因。
对我们来说,每一个坏习惯都有其好处。不仅如此,实际上每一个坏习惯都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都反映着我们自己的深层需要。
何长明说,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如果认真聆听我们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生活。当你理解这一点时,就会带着感激的心去面对你本来仇视的缺点和恶习,开始把它们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时,你就不会再像面对敌人一样试图去击败它们,而是去接纳它们、了解它们。这其实就是你人格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你的一个“次人格”。当你这样做时,这个次人格中所蕴含的能量就会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只有当你理解了、接受了,真正的改变才会发生。何长明说,这个过程被称为“次人格整合法”。
把恶习当朋友来接纳
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你必须在周末写出报告,否则会付出代价。但你却呆呆地坐在电脑前,脑子里空空如也,一个字也不愿意敲。你一会儿打开旅游网站,一会儿打开爬山网站,所有的内容你都看过了,但你还是一遍遍地刷新网页。你强烈地谴责自己,发誓再也不做这些无聊事了,但过了一会儿,刚写了几个字,你又开始刷新网页了。
那么,换个方式。仔细地聆听一下你内心的声音,你会听见,你心中有一个部分在大喊:你整天做令人烦躁和劳累的工作,你太需要休息和娱乐了。现在,你要感谢这个“次人格”对你的关心和帮助,告诉它你一定会去。但此时此地,你必须先把手头的工作完成。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分心的想法不再纠缠你了,它相信了你的承诺。
真正能自控的人是内心和谐的人,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每一部分需求都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样每一部分都不会捣乱。这样的人不是试图控制或压制一些缺点,而总能从它们当中找到正面的信息。
寻找动力:发现你内心的使命感
做了改变恶习的决定,却迟迟不去执行,或者执行一段时间就放弃了,而恶习仍在继续。之所以屡屡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源是没有找到使命感。何长明说,强大的使命感才是促使我们改变的发动机。
何长明说:“按照我的经验,最大的问题不是自律,而是我们没有花费工夫确定愿景——为什么要改变?我们没有求助于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动力,没有求助于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声音。”
听听你内心的声音,了解一下,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那才是你的动力源泉。初恋的时候和心爱的人初次约会时,你会拖延吗?当你热衷于一个电子游戏时,你会拖延吗?答案很简单。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情时,动力会从内心自动产生,你自然会自律。不要从外界去寻找迫使你改变习惯的东西,因为它们很容易被你放弃。
“当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时,自律就会成为你的本能。”何长明说,“这就像玫瑰要绽放、茉莉有芬芳、鸟儿会飞翔一样。所以,请记住,增强自控力的唯一根本在于要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培育好习惯:兑现承诺,从小处做起
学会了和“次人格”对话,又找到了改变习惯的使命,是不是就OK了呢?
绝非如此。尽管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但改变恶习仍需要一点:立即去做。
因为,每一个旧习惯对应着的神经回路是无法消失的,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新神经回路,用新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的神经回路。
阅读感悟:
我们都强调要戒掉坏习惯要学会自律,但是我们没有深挖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坏习惯,为什么要强调自己要自律?
坏习惯的形成,比如熬夜,打游戏,或者追剧,这些都代表着我们需要娱乐,需要用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因为在正常的时间里,我们不能立刻满足我们当下想要的愿望,或者有其他客观的因素,让我们不能做这些事情。
所以在我们自己能掌控的时间里,拼命地去追求一些在别人看来不能做的事情,重复的次数多,别人的正面或负面的强化次数多,坏习惯也就形成。
所谓强调的自律,有些人认为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强迫自己一定要去做什么事情,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件事,为了让自己改变而去坚持做某件事。
有强迫有压制就会有反抗,所以强制性的自律,往往并不能得到长久的坚持。
归根到底还是要找到自己想自律的原因,自己的本心是在哪里?只要找到这一点,自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需要过多的外在条件来强迫自己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