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社会底层,还喜欢抱怨“社会不公”的人,绝大多数是这几种人

抱怨是人类的天性,因为每个人都想获取自己的既得利益。

其实,人们适当去抱怨,这对于人来说那是有益的,也能够有效地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

可是,要是人过分去抱怨,过分去埋怨,那么他所表达出来的态度,就会是较为消极的存在。

做人,可以不阳光,但绝对不能够消极。当人一旦消极的时候,其实人就离自暴自弃和内心扭曲不远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反社会人格”。为何一个普通的人会出现反社会人格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自己认为生活待他不公平,让他心生怨气,于是乎才产生这种较为不正常的心理。

其实一个社会有光明的一面,就肯定会有黑暗的一面,这是自然界中必然存在的现实。

没有好人,你也就看不到坏人。而没有不幸,你也就不能感受到幸福的美好。

可以说,人之所以会抱怨社会不公,完全是因为人走了极端,以至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都走向“阴暗”的那一面。

对于那些活在社会底层,还喜欢抱怨的人,我们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才能够还他们以幸福。

可以说,上述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这几类人。

看待事情过分单一的人

人类看待一件事,千万不能够单一化。一旦人看待事情的角度单一了,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走向极端。

就比如妻子跟丈夫相处,她早已习惯了丈夫对她的包容,所以她任意妄行,只看到丈夫的缺点,却看不到丈夫的爱意。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因为人跟某些事物接触得太多,以至于内心产生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从而蒙蔽了感恩的心灵。

丈夫对妻子好,这并非是理所当然的,而是要看人的。

社会对人好,这并非是理所当然的,而是要看社会的。

如果人总是纠结于这个社会哪里不好,哪里不够如意,那么人自己就只会在抱怨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所以说,为人处世,千万不能用一个角度去看待一件事儿,而是要多个方面去观察。

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人

古人有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源过分清澈了,那么这条河流就不会有生物的存在;而一个人的要求过高了,那么他就交不到朋友。

同样的道理,如果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要求过分苛刻了,那么人自己也就会感觉到不幸福。

为何总是有一些人会抱怨社会不公?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社会不公的一面,从而产生了不好的想法和心理。

一个人,当他眼睛容不下沙子,斤斤计较的时候,那这个人就离走极端很近了。

就像那些满身都是怨气的人,他们不是今天抱怨这里不好,就是明天嫌弃那里过分虚伪。

可是,这个世上哪有什么事儿是完美的呢?连人本身都不完美,我们就不能要求外在环境完美。

做人,要宽容,要眼睛容得下沙子,这是为人的基本之道。

付出了却没有得到回报的人

在我们心中,我们总是认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到最后就能够得到多少,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可是,这世上难道说所有的一切都是“付出就有回报”的吗?

要是人这么想,肯定是不正确的。并非所有的付出都能换来收获,有可能你的付出只换来别人的指责罢了。

就像一个职场的职员,他发现自己工作那么努力才几千块一个月,而别人随随便便就两三万一个月,那么他的内心就会不平衡,然后抱怨社会的不公。

这样的情况,真的是社会的不公吗?这并非是社会的不公,而是人自身价值的问题。

有一定地位,有一定价值的人,那他们肯定是要拿高工资的。而那些没啥地位,普普通通的人,就只能帮别人打工,领着刚达到温饱水平的薪水。

这看起来很不公,可是,我们要想想,要是努力和抱怨有用,那么牛早就是世界的主人了。



想太多的人

我们人之所以会感觉到痛苦,最为基本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想得太多,读书太少。这是杨绛先生的一番话。

对于我们来说,千万不能过分钻牛角尖,也不能过分想太多。因为想太多的最后,就只能是自找苦吃而已。

本来这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人想了好几次之后,那它就会成为人情绪爆发的导火索,终究会引爆人的不满的情绪。

从人性心理的角度来看,人每想这件事一次,内心就会多添油加醋一次,到最后给人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不管人身处在哪个层次当中,都不能说过分抱怨什么,也不能说总是计较什么,更不能乱想太多,这一切都是有害的。

因为想得再多,人还是改变不了现实。如此,就还是要多充实自己,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这才能让修养和价值有更大的提升。

文/舒山有鹿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在社会底层,还喜欢抱怨“社会不公”的人,绝大多数是这几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