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之[对待错误的态度]67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白话】孔子说:“算了吧,我不曾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过失,就在内心自我批评的人。”

人生难免犯过错,有些是无心之过,有些是有意而为之。

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比较抗拒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和过错的。一旦说出,我们会本能为自己的辩护,一定要证明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最终逃避了现实问题,错过了改过的机会,也错失了为你着想的良友。

你对待错误的态度,就决定了你犯错犯得是否有价值。

比如: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善于纳谏和改正错误的皇帝,他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管什么人,也不管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提的意见是正确的,他就都能虚心接受。
有一次,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作为他到处巡视时的行宫。
对于皇帝来说,修葺一下,本是一件小事。可是,有一名小官张玄素,上了一道奏折,痛批此举不妥,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现在唐朝百废待兴,陛下却要大动土木,这个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奏折递上后,满朝文武都替张玄素捏了一把汗。

但是唐太宗却听取了张玄素的谏言,下令停止重修乾元殿,还表彰了他直言进谏的行为,并赏给了他500匹绢。正是因为唐太宗知错必改,所以他能成为一代圣明君主,并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碰到这样的人:

一种是从不认为自己有错,就算错了,那也会把过错归咎到别人身上;

一种知道自己错了,为了面子而找借口来回避自己的错误;

还有一种人就是知错不改,明知故犯,屡教不改。

其实人最可怕不是犯错,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犯错和知错不改,还明知故犯。

特别是当下的孩子,作为父母的我们总希望孩子少犯错,每次孩子一犯错就大发雷霆,指责谩骂。殊不知,你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下次他再犯错时,很可能会刻意隐瞒,为了逃避责罚;或者做事畏手畏脚,不敢尝试,害怕犯错。

每个人都是在犯错中成长,不犯错又怎么知道它是对还是错呢!

犯错有多方面因素,如果能从过错中吸取经验,内省改过,并不断提升修炼自己。那么这个过错就有它的价值。

面对别人指出你的过错时,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下,是否真的错了,如果是就承认并改之。如果没有,也不必争输赢,站在对方角度想想,别人为什么这么说,是误会还是他站的角度不同而给出的结论呢?

至于那些无理取闹的人,不必生气争论,直接忽视不理,让时间和事实来证明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公冶长篇之[对待错误的态度]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