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伯纳德行动》,惯例到网上转一圈扒扒相关的资料和评论。
然后还真的发现了一个“震惊”的事实。
这片居然在国内上映过……
放到今天,再怎么小众,再怎么异邦,贵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上映前稍稍地带带节奏,蹭蹭斯皮尔伯格的热度,打个德国版《辛德勒名单》的旗号……
嗯,最近还能蹭蹭《无双》的热度,同样是“伪钞”题材,这电影可是早了十年。
这几点就够小写手们咂摸几天噌噌噌出个一星期的稿子了。虽说估计对票房没啥影响,但是在网上折腾出点动静还是相当得简单。
没准各种号一转,还能造个“网红”爆款。
很遗憾,十年前,没那么多写手那么多这媒体那媒体,一搜只有几条门户网站新闻,大脸的说一句写的还没有小民好……所以这片也就如流星一般在影院里一闪而过,别说留下印象,连个响动都没有。
票房嘛,倒是比小民的想象还好点,980万,和最近上映的奇幻大片《古剑奇谭之流月昭明》差不多,考虑到上映时间和通货膨胀,以及德国电影这个点,倒是真心觉得不容易。
话说09年之后,还有在国内上映的德国电影么……反正我是没查到……
最近看电影总是联想到《水浒传》,上次的《犬舍惊魂》如此,这次的《伯纳德行动》又如此。
这个梗倒是早几年就有,《水浒传》教人职场经验,说这梁山一百单八将被招安后,能打的都被派出去南征北战做炮灰,最后落得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剩下的什么神医安道全啊,铁叫子乐和啊,那个谁啊,还有那个谁啊……反正就是一帮搞技术的,凭借不可替代的一技之长,在后方吃香的喝辣的,苟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砍人再猛,终究还是要被人砍;雕虫小技,练绝了能保命。
《伯纳德行动》的主角萨利,刚被抓进集中营也没想太多,本能的求生欲激发下做出的努力,无非就是求保命而已。
“伪钞专家”的名头没人知道,况且要是没需求,也不好使。
不过打下的绘画基本功这时候起了大用处,再加上混江湖的多年经验,靠着一张肖像画就让小兵上了钩;然后就套到了军官一家,最后都可以外出“采风”画宣传画了,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说起来我们的主角倒真有几分梁山好汉的影子,能屈能伸,端的是一个通透。终极目标就是一个,活命,为此可以不择手段,什么大义啊仇恨啊统统可先放在一边。
监狱里该立威就立威,该用强就用强;德国兵面前该讨好就讨好,该服软就服软。
纳粹军旗,歪曲事实的宣传画,只要能改善生活,让画啥画啥。做工的时候还不忘觅食,一个不小心就顺走半个苹果。
诚如军官所言:“你这样的人,到哪里都会活下来的。”
技术倒还在其次,关键是,这合作态度,这求生欲。
无论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还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若是按咱们这古代士大夫的标准,萨利同学可是要被唾沫星子淹死,大加鞭挞一番。如果说画个画儿还不算什么的话,那作为纳粹“伯恩哈特行动”的带头人,实际造成的后果没准也顶得上几个师的战力。
《伯纳德行动》,作为一部德国导演拍摄的反纳粹电影,人们的关注点自然一开始就放在了如何控诉纳粹的恶行,以及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上。
影片当然对这一部分有所涉及,只不过表达的方式都是间接和隐晦的,让人印象最深和最直接的表现莫过于萨利拿到药之后看到的枪决,这一场景也是促成主角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令人心悸的还有一墙之隔的罪恶,在这一幕中观众和电影中人物是同步的,虽然看不见,听到声音,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然而这些却难说是主题,归根结底,电影还是在讲“活命”这件事。
这个命题充满了迷人的复杂性,《伯纳德行动》只是呈现了一幅在既定历史设定下的众生相。一路忍气吞声尽力斡旋的萨利最后选择了拿枪复仇;一路高喊大义誓要做烈士的博格眼里闪烁着对于生的渴望;而妻儿在集中营惨死,已然接受这个事实的行尸走肉,却在胜利的那一刻觉醒,在卫生间里开枪自杀。
将框架打开,假如长夜漫漫未开眼,萨利真的活在了“高堡奇人”的新世界,博格也许会杀身成仁,行尸走肉久而久之变成了故意忘却,或许心安理得起来,或许终有一日还是忍受不了良心谴责,谁知道呢?
若假想的再大胆些,正是因为萨利这帮“伪钞制造者”,导致了最终的邪恶胜利。那么无论他们中间有过何种挣扎,最终何种结局。恐怕后人在评价之时,都免不了扣上“帮凶”的帽子。
《伯纳德行动》观众容易忽视的地方在于,站在今天回看,二战的结局是已经写好,纳粹注定失败。在这个框架之下,萨利们假意合作,保住性命等待胜利无疑是最优解。
但是放在当时,战争走势扑朔迷离,萨利们制作伪钞造成的后果难以估量。
如果电影中给出一个盟国小女孩,因为假币横行引发金融危机,而饿死街头的场景,不知道观众们,会作何感想。
所以《伯纳德行动》并不是在歌颂不择手段的生存,它更多地是呈现一种在邪恶和高压之下软弱的人性和本能的求生欲,如果说态度,那么《伯纳德行动》透露出来的更像是怜悯和开脱。
事实上在追求当下,无比现实的今天,对于这种无奈之下的求生欲,对于“活着,享受”的态度,人们完全没有理解的隔阂。毋宁说更因为其不矫情,接地气,更能引起大众的好感。
“有情可原”,“他们也是受害者”,是的,在最终结局已定的现在,选择宽恕,原谅,嗯,无可厚非。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否认高尚,质疑信仰,鄙视勇气的理由。
《伯纳德行动》有着明显的纪录片写实风格。手持摄影,大量运用摇移,突然的变焦,使得电影在基本没什么动作场面的情况依然营造出了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电影在70多分钟时,主人公萨利的独舞,算得上是一段独白,这也代表了他的心境变化,暗示之后行为的动机。或许为了符合电影克制精炼的风格,场景很短,几乎是一闪而过。个人感觉有点遗憾,再长些,没准就是一段经典了。
说到克制精炼,《伯纳德行动》片长只有90分钟不到,显然电影没有大格局俯瞰,构建史诗的野心和架构。从始至终,它无疑就在讲:个人,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