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人生(3)

老子非常有智慧,所以老子很感慨:我讲的道理浅显易懂,但大家却听不懂?我讲的事情很容易践行,但大家都不去做。为什么有这种感慨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话是错在理解失误,实践失误。例如:有一句话,被看作自私自利的人的真实写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家认为,人非自私不可,总会先想自己,后想别人。其实完全没有这回事,因为这不合乎道理。有人会问,既然不合乎道理,为什么会流传这么久呢?就是因为我们理解错了。人不为己,那个“为”字,是读二声,而不是读四声。这个“为”的意思,就是"做出来”。如果人不把自己的天性,把作为人的“道”做出来,表现出来,就天诛地灭了。一音之误,全盘理解错误。人有人性,作为一个人,如果不能按照人性去走,最终就会天诛地灭。

“道”,就是我们的本。后来我们把它通俗化,叫做良心。这样大家才知道,诸子百家讲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这样大家才可以了解,为什么老子开宗明义,第一章章守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谁都会背,谁都会读,但就是不懂什么意思。“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说:诸子百家都很有学问,否则怎么可能成一家之言呢?但是,老子提出严重的警告:诸子百家都能够讲片面的道理,而无法讲全面的道理。“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道是整全的,是非常宽广的,可我们只有这么一点时间,只有这么一个嘴巴,所以你只能讲其中的一部分。这样各位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要攻击别人非常容易。因为任何事情有正面,一定有反面,当你讲正面的时候,人家从反面攻击你,当你讲反面的时候,人家从正面攻击你。全世界都讲沟通,可中国人最难,因为我们脑筋非常灵活,一会儿一阴一阳,一会儿一阳一阴。

“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是非是变动的,善恶是变动的,上下也是变动的。当一切都是变动的时候,你怎么可以有固定的标准呢?我们现在人最大的矛盾就在这里。可是年轻人因为受西方的影响,总觉得事情应该讲清楚,怎么可以含含糊糊呢?殊不知一讲清楚就错了。时是在变动的,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不可能有固定的标准。“名可名”告诉我们,本来是一点名号都没有的,你看原始人类一点名号都没有,非常快乐,可后来没有办法必须要有名号。但是有了名号以后,我们就把名号固定下来,这样一生都痛苦。老子告诉我们,道是动的,你把话讲死了,就是不对的,它本来是活的,怎么可以讲死呢?

所以《道德经》是很难懂的,稍微一不小心就解释错了。希望能通过阅读理解清楚。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与人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