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孟姜女不姓孟,古代给女生是怎么起名的?

翻来古籍,对女性的称呼通常是什么姬、什么姜的,一直以为那是古人给女孩子取名字常用的字而已。近日拜读王力先生的《古代文化常识》我才恍然,原来这是姓不是名,慨叹这么多年来自己是多无知了。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分封了众多诸侯,被分封的大多数是周王公室贵族,他们都姓“姬”,所以史书上频频出现的贵族女性的名字就是这个姬、那个姬的了。但也会注意到男性称呼姬姓的却并不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要引出另一个概念,叫做“氏”。贵族们分封到自己的领地,他们都会用“氏”来标记自己的出身,以有别于其他同姓贵族,例如晋国的晋氏,魏国的魏氏等。所以氏是代表社会地位的,也就是“明贵贱”的。只不过后来姓和氏等同,也不做区分,统一叫姓氏了。

但女性则不同,在古代男系社会里女性的身份通常是某公的妻子,某公的母亲,是依附于男性而确定其社会位置的,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名贵贱”来确定自己在社会地位了。女性最重要的社会面貌是通过婚姻关系来呈现的,所以婚姻对于女性是最为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对于贵族女性。

根据周礼,同姓是不准结婚的,因此对于贵族妇女,姓当然比名重要,也比氏重要,姓是用来“别婚姻”的。这样一来,我们在史书看到的女性的称呼其实不是姓名,而只是姓上面冠上了以示区别的符号而已。这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1. 出嫁之前按家里的排行孟、仲、叔、季,所以孟姜就是姜家大闺女的意思了。

2. 嫁给国君的,冠以自己的国名或氏,例如晋姬,这是来自晋国的公主了。

3. 嫁给卿大夫的,冠以老公的氏或邑名,例如孔姬,这是孔圉的老婆了。

4. 死后冠以配偶的谥号,例如武姜就是郑武公的老婆。

文姜比较特别,她是鲁桓公的妻子,本来应该叫桓姜,但因为跟自己哥哥齐襄公通奸,害死老公,夫妻关系破裂了,所以用的是自己的谥号。

还有周武王的王妃邑姜,不是应该叫武姜吗?我看到有个观点,说邑姜的前夫是皱纹王的长子,周武王的哥哥伯邑考。按《封神演义》伯邑考是为了救周文王,被纣王做成肉饼了,周文王还吃了一口。周人源于戎狄,按照游牧民族的习俗,兄终弟及,也包括兄长的女人们。所以邑姜的“邑”会不会是伯邑考的那个“邑”呢? 

还有太姜、太姒、太妊这三太似乎也不是按上述的标准取名的。她们分别是周文王的奶奶、妈妈和太太,代表了古代女性一切美好品德,是与圣人齐肩贤德女性。谥号是西周之后才出现的,我猜在给先人定谥号的时候,把三位模范太太挑出来敬上了“太”这个谥号,代表女性的太祖吧。顺便提一句,现在指称妻子的“太太”这个词就是源于周王朝的这“三太”。

那么问题来了,孟姜女应该是出嫁前贵族女性的名字,而且姜姓是炎帝的姓,田氏代齐前齐国国君的姓,怎么像布衣女跑去哭长城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孟姜女不姓孟,古代给女生是怎么起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