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十一(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①;后进于礼乐,君子也②。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①野人:乡野平民或朴野粗鲁的人。

②君子:指卿大夫等当权的贵族。他们享有世袭特权,可以先做官,后学习。

【翻译】

孔子说:“先学习了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解读】

    孔子在这里谈的主要是自己的用人标准,即任人唯贤。应该注意的是,孔子所说的“先进于礼乐”是指先学习礼乐再入世做官,而野人则是指出身下层、家境普通或贫寒的平民。“后进于礼乐”则是指先得到官位后学习礼乐,不习礼乐而能身登官位者,显然都是贵族世家子弟。择人任职之时,如果有“后进”和“先进”两种人可供选择时,孔子主张选择先者。

  之所以这样说,孔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为,先学习礼乐再做官的平民有诸多优势。首先,这些出身于下层的人,虽然面临着困难的生活和艰苦的条件,却能坚持修身养性、学习礼仪,足见其志向远大、情操高洁,有着救世济民的情怀。这样的人,对礼乐精神和仁爱之道的坚守,显然出自淳朴的热爱和真诚的服膺,如果有机会当政,他们必然能够用心实践礼乐、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其次,由于出身于社会下层,这些人比较了解广大普通民众的情况,入仕后又有机会了解社会上层情况。所以,他们对国家现状有着清醒而全面的认识,这种优势使他们在制定相关政策、确定治理方式时,有着比较周全的考虑,能顾及各方面的利益,不至于有大的偏颇和失误。历史上,许多名臣都属于先进者,典型的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宋代名臣范仲淹等人。他们的品行和作为,也证明了孔子观点的正确性。


出身达官显贵的后进者,由于祖先的庇护,能够轻易取得高官厚禄。因为不经奋斗就可以如愿以偿,他们就没有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或者认真修养品德博取声望的动力。之所以学习礼乐,也往往是处于入仕以后任职和社交的需要。故而,他们对礼乐的了解多半只触及皮毛,缺乏真正的礼乐精神;言谈举止等个人修养,也非出于本心,自然流于肤浅。再者,高贵的出身很可能使他们失去对现实的全面认识,在执政时很容易变得主观化,很可能会误国误民。


在选官用人上,孔子显然更注重那些个性质朴、真诚向善、出身低微之士,这种用人标准,在今天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领导,在选拔与任用干部时,要多考虑品德才能,少考虑出身背景。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那种道德高尚、富有才华的先进者。这样的先进者,通常会把自己的坚定信念、丰富阅历、高尚情怀,体现到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必然会推动其事业的蓬勃发展。当然,我们选用人才既不可歧视平凡出身,也不可刻意规避高层出身,当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故此,愚以为,一个公司在提拔人才或者培养人才时应该从底层培养和选拔。让这类人能从底层熟悉所有的环节,然后才能管理好一个部门乃至一个企业。只是资质和能力强的人可以提拔时间短一点。当然如果是外聘的高管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在培养子女孩子时也应该从家务工作开始锻炼。只有会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能够从最底层的工作开始锻炼,将来才能当担大任。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当下,才能承担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先进十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