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半生简介
父亲一生艰辛,脾气温和,善良,虽然也有固执一面,但有着善良勤劳坚韧的特质,这让我对于他的固执时而“视而不见”。
父亲在那一辈兄弟当中排行老三,他有同胞八个兄弟!就算那个年代也算是大家族了。可惜,大家族并没有给父亲带来好运气或说底气。父亲是八个兄弟当中唯一一个目不识丁的,八个兄弟当中有四个留家中,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七老八。而中间的三四五六全都抱养出来又或长大后入赘他乡,父亲也是后者当中的一员。
婚后的父亲,担负起同时照顾其他弟弟的事,并为他俩日后婚事操心,哪怕是现在,还不时的充当起大哥的角色。
父亲其他几个兄弟,或多或少都有读或几年书,唯独父亲,目不识丁。但是,从内心深处,我最敬佩的就是他,也许是因为他是我的父亲!
就算经历种种艰辛与不幸。父亲依然乐观的,担当着努力着。他一生操劳,不仅为自己小家庭操劳,也得操心弟弟们的生活及婚事操心。听母亲口中得知,父亲经常白天在妈妈这边干活,天黑后再走路到自己老家干活,休息比较时间第二天又早早的回来了。 但是几十年下来,很少听到父亲诉苦。父亲,反而常常说一句话,吃亏是福,吃亏是福,他常说:“你看我们现在比以前进步很多。”
世俗不待见父亲,连叔叔不待见,常年欺负老实的父亲。爷爷奶奶不待见,很难出来有效主持公道。也因此妈妈心里一直有个坎,但是父亲却从来不因此埋怨爷爷奶奶,也劝母亲不要埋怨。直到爷爷病重,爷爷自己意识到父亲的艰辛与不易及可贵,大骂他的亲儿子,甚至最后也只要父亲来照顾或靠近,把他的一些重要物件交给父亲。但父亲还是把爷爷交代的后事公开讨论并妥善处理。
以前家里偶尔煮好点的,特别是杀鸡、杀鸭一定要先为爷爷奶奶先打好起来,爷爷奶奶能吃得动的,必定要先选起来。多年来,我耳濡目染,也就成了一种习惯,一有好吃的,必然要有二老一份。父亲就简单的说,爷爷奶奶要尊重。他从来没有跟我们讲述那么多的大道理。
而我在父亲的影响下,我懂得了孝,知道勤快,懂得担当。
第二章 劝和和帮衬
母亲有个妹妹,我叫姑姑。印象中姑丈极少到我家来,倒是跟我那个叔叔关系比较好。可在若干年前因为一些琐事及经济关系,我这姑姑跟叔叔有了矛盾,最终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互不相认。是父亲放下跟叔叔的成见,一次又一次的劝合她们。
在表弟因肾衰病症时,一家遭受苦难折磨时,整家状况急剧下降时,父亲给予大力支持。带领我们一家里里外外在精神物质都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全力支持,支持力度远超过她一家所想。
最终,姑丈不止一次落下泪,我见他泪流满面,对我们说,不知道该说什么,怎么都没想到,最终,站在他们你家边上的,一直支持关心他们一家的是父亲。父亲也从来不拿这事说事,只对我们说能帮一把是一把,别人都要帮了何况是亲戚。
第三章 子女的辍学与求学
父亲,没给我讲什么大道理,但我却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在几个兄弟姐妹当中最小的那个,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我是老小,姐姐大我九岁,哥哥大我七岁。可我在父亲身边最多最长的一个,也是跟着父亲干过最多农活的人。虽然我是最小的,但干的家务活恐怕比我的姐姐哥哥合起来还多。
倒不是哥哥、姐姐懒,只是他们老早就辍学外出了。听妈妈说姐姐当年读书还可以,因初二那年有一次几十块学费搞丢了,从此姐姐就与学校无缘。当时爷爷因为身体原因已退休在家,对于当时来说还是有点经济条件的,也不知道为何并没有给予实际性帮助。等父母再次筹到钱,姐姐已不再回学校了。
就算如此,也极少听到父亲有过抱怨。偶尔听母亲提过,父亲就会说:“少说少说”。而哥哥是自己不读了,在乡里征兵的时候,自己跑去体检,16岁的他体重100斤都达不到,回来猛吃后又去了,勉强达到了。直到被通知去部队报道的时候,父母才知道。 一直劝说哥哥再回去读书,哥哥很坚决说;“不读了,不想读,再读不仅是浪费时间,还会学坏”。就这样拗不过哥哥,他就这样去了部队。
在一次,跟母亲闲聊时,刚好提到哥哥当兵的事。根据母亲的回忆,在临去部队还在劝说哥回学校读书。到后面问他为啥去当兵,哥哥来了一句让母亲至今都会泪流满面的话。他说:“部队可以天天吃到米饭!”就这么一句话,让母亲心痛又自责、泪流不止。可在当时的情况,已是他们能做的最好结果了。
作为85后可能很少有人能体会到那种感觉,更别说现在的孩子了。也就这样哥哥去了部队,姐姐辍学开始了打工生涯,而我就开始了,跟随父亲左右的童年少年的生活。直至我出来工作。哪怕是读了大学,我每隔一两天必定会打电话回家,有时候是每天打。暑假一定会回来跟老爸一起在田间劳作,因此每年暑假我都是换一身肤色回学校。
也许是因为如此,即便如今,我对于乡村都有一种莫名的情愫。觉得乡村特别真,尽管它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依然特别的向往,我想我还是会回去的。
也许是因为如此,我对粮食很是看重,不轻易浪费任何粮食。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抠,但或许我会这么抠下去吧。我也不允许家里孩子浪费粮食。
第四章、捡回的命
父亲在我上学前班的时候,因为山坡塌方,差点被掩埋,身体受了重创,差点就没了性命。幸运的是经过了一年多的调养,父亲慢慢的恢复。但从此之后也烙下一身毛病,也因此就没再出过远门,而是在家务农,养猪、养鸡、养、鸭鹅,统筹安排家里收支。母亲则是一名盐场工人,从十八岁开始一直劳作到她退休。她退休那年,盐场也被收去填海造地去了。(关于母亲后续再写)。
而我的童年就这么自然而然的伴随父亲左右。放学回家自觉去干农活,养鸡养鸭,提水浇菜,洗衣做饭,喂猪干农活,样样都干。父亲极少催我去干活或读书。说的最多的两句话:“懂得读是你的福气,我不懂得教你。你都知道去做了,我催你做什么呢?得自己自觉。”
也许是是长期呆父亲身边受影响,做事情很少被催,我不喜欢被催,基本都是自觉去完成。
第五章 我的偶像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只是一时困难,不是穷,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穷是很难改的!”至今不知道父亲这话是哪里学来的,还是他的人生路的总结。当时似懂非懂,虽然现在认识有所提升,倒也是不好揣测他老人家当时对我说这话的心境。
以现在的认知对这句话理解是: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也只是暂时的。如跑马拉松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工作累了,可以休息一下,但只要继续努力,克服只想停、不想往前的心态,那么困难就可以被克服!而穷则是一种匮乏,一种内心深处的匮乏,不仅是物质匮乏,更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匮乏。精神匮乏的人一定不会是富有的,而物质匮乏精神却不一定匮乏,但是精神富足的人从来不会觉得物质上会匮乏。
所以说,困难是暂时的,穷却不是!也因此就算跟父亲两人,把家里的米、面,煮得空空的没其它粮食可以裹腹的,父子俩依然是哈哈的应对。当然这种惨淡境遇还是比较少的。如今跟老父聊起之前的这般经历,仍是感慨万分。
也许是长期在父亲身边的缘由,也许是见识不足的缘由,也导致我没什么偶像观,要说有,我估计就要说父亲了。不是因为父亲多么帅,也不是父亲多么厉害厉害,只是因为父亲的朴实无华,父亲的勤恳真实,且离我如此的近,如此的真切!如此,他如果还不能作为我的偶像,那还有谁能?!
因而在我已走来的人生中,我向来对所谓的明星表现很平淡。虽然我也不反对追星,但是我没有特别明显的偶像观。如果一定要说有或许可以说那是一种特别的“恋父”情节吧。
第六章、诚可换金
哥哥结婚的时,家里连聘金都拿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却没人知道父亲内心深处的苦楚和焦虑,父亲面上一直都是那么的淡然。他时常会想事情想得发呆,时常会在我睡去的时候,出去找人喝茶,有的时候喝两杯小酒,但是从来没见他喝醉过,更没见他撒酒疯过。 老了的父亲,更不贪杯。他说,年纪大了,不要给别人添加麻烦,要喝回家喝,喝完好睡觉。
又跑偏了,哥哥结婚时家里的窘迫到聘金都拿不出来。这事我婚后若干年后才听父亲提起,当时家里根本没钱,其实心里也是焦虑的。可是也没办法,晚上出去都是四处找人筹钱。可临近婚期还是凑不够钱,就在前一天晚上,父亲在家忐忑的等,终于等来的救星,有人送钱过来,喝了一杯茶就走了(没记错好像是送了三万块来)。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有困难跟他妈妈说,他妈妈会给他打电话。而这发生这一幕的缘由在若干年前父亲做了一件事。
缘起当时父亲也不知道什么困难,找了这人的奶奶借了300块。不多久父亲听说这奶奶过世了,父亲着急了,连夜四处借钱,三块五块的凑满300块送过去,并在他们全家人面前交付到奶奶手上,(奶奶当时已过世)并对他们说,这是他之前找奶奶借的。也把奶奶之前有关钱的遗言如实说了。如孙子能考上,这钱是孙子读书用的;如果考不上,这钱是几个子女分了。而这个孙子就是就是给父亲送来及时雨的年轻人,那时父亲还钱的时他也在场,后面考上了大学,发展比较成功,他说他始终记得父亲,这些都是后来听父亲说的,至今我还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大哥。
父亲也是当时走投无路的情况抱着试试的态度,找他老母亲说明来意,得到回话是安心回去,代志(事情)可以解决。父亲也不好多问,心里想能借到三五千块就非常好了,哥哥婚事他就有办法操办了。按他当时想法,有点启动资金,然后收点礼金,酒席的钱就有了,不能保证山珍海味,至少亲戚朋友来了,不会饿肚子。至于聘金他也想好了对策,跟亲家商量写红字条欠着,当然这是后话,最后也真就这么操作。后来我成家的时候也如出一撤,如法炮制了一回。当然,最后也都兑现了所有的承诺。
父亲也没想到,这年轻人会给予这么大的支持。因为这人从政,父亲觉得不能轻易去叨扰人家,也很少跟我们提起。说完这个父亲告诉我,信用值千金,做人誉号要保住。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我对此也看得很重,当然在我走过的人生路中,也吃了很多信任的亏或说傻!现在还在为此买单!当然我依然还是相信所信皆所值。
第七章 种玉米
我们家是我们村乃至隔壁几个村首个大量种植玉米的农户。当然这个所谓大量是相对的,在我家种之前有零星的种,但大部分是寄种在花生沟,也就种几棵树给小孩吃,合起来可能也就几里的地。没有人整块地整块地种。
那个时候因为种玉米相对较少,玉米又相对好吃。在玉米刚长苞的时候,就会陆续被人摘走。也许出于好奇,也许是很少见到整片地种玉米,也许就是摘几个尝尝。但是无论哪种,父亲都不像其他人站田埂岸头骂人。
相反,他常常把那些摘了一半半的重新收拾好。有刚好遇到小孩去摘的,他也不追。反而会跟他说,还没成熟不要摘,等大了后再来摘几个回去煮着吃。可也架不住时间久了,摘的人多,田埂岸头的还是被摘了或有意或无意的损坏了。
有时候去巡田,还是坚持收拾这那些被破坏的玉米。也会挑选出早熟的玉米然后摘回来,会把好的篮子面上,不好的放下面。遇到有邻居或小孩要他就会两个给他。有人问收成怎么样?有没有被损失?他就会轻飘飘的说损失很少,收成还不错,还煞有介事的让邻居看看手中的玉米。引起邻居的兴趣后,他会跟人家讲解玉米的种植,玉米种哪里采购。多半是邻居都会让父亲帮忙买玉米种,有时候也会送一些给邻居。
到最后很多试种都是来父亲这拿玉米种子。而老父也已提前准备好,多买了都送了。就这样经过父亲三两年的有意无意的推广后,种玉米邻居越来越好。大家也开始自己去买玉米种了,整片地整片地种,被摘的也就越来越少,收成也越来越好了。
那个时候我也不理解老父怎么还送玉米种。父亲很是淡然对我说,我送他们玉米种,他们不就自己种了吗?种的多了,损失不就少了吗?不等于帮了我们自己嘛。这正应了那句话“帮人帮己”。
第八章 乞丐朋友
我们那有个乞丐头,人称筷子头。为啥人家叫他乞丐头头呢?其中有个说法,这人年幼成孤儿,被八路捡走后帮部队养马。因被流弹击中至今碎片仍留在腿内,之后在部队办理残疾证后离开部队,开始了他游走江湖的生涯。因其有证,又是因公受伤,并非好吃懒做之人,别的乞丐讨不到东西,但他可以,并且大家也愿意帮他,因他靠乞食为生,跟老家话筷子又谐音,所以他得了这么个绰号“筷子头”。
话说,以前乞丐要带上乞丐包(袈志,闽南话)得有仪式的。由于江湖传言他没舌头不能说话,所以孩时的我们也时常在看到他的时候跟着大家起哄,大喊“没舌头,筷子头”。他会拿着他的木棍拐杖佯装很生气过来追我们,然后大喊:“谁说,我没舌头,你看这就是我的舌头。”他舌头可能偏短,说话有点要不准,说话有点奶里奶气。小时候的我们不太懂得尊重,有时候也会跟着起哄。
也就这么一个人,时常去我家,给我一些他不知道哪里乞的赏食,孩时的我又怕又开心。怕的是他跟我们有点不一样,开心的是有所谓零食吃。虽然我们家那会也就为了口吃,也在努力解决温饱问题,父亲一定不会让他空手回去,也不会拒绝他的善意,遇到乞不到东西的情况,父亲甚至会特意去给他做饭给他吃。当然只能说简餐,那时候的我,印象中能吃肉的机会并不多,哪怕只是碎的肥肉。
后来父亲开始盖房子,这个人称筷子乞丐头,有时候绕过来,看父亲忙的不可开交,会放下他的袈志包,挑起水桶,去挑水浇菜或帮忙捡碎石块或切养猪菜。很多人都难以理解怎么连乞丐都来帮忙干活。而我也已习以为常了。邻居说父亲能交龙能交凤也能跟乞丐齐斗阵(斗阵为闽南语,一起做朋友的意思)。
话说这筷子头的名气在惠安一带挺大,在民间的名气不亚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虽然自己乞讨,但也同时却收养了一儿一女。据江湖传言他还盖了房子,照料起他认的姐姐的生活及收养的孩子,两个孩子都很争气,都考上了不错的学校,要接他去享福,都被婉拒绝了。在他走不动的时候,他脱了袈志,并且在太白峰举行了仪式,连放三天电影,从此在太白峰的寺里过起扫地僧的生活。
至此江湖就很少看到他的身影,但是江湖却有过他的足迹。
第九章 家畜二三事
我小时候放过几年羊,从一头小母羊开始养,最多的时候繁殖到八头。可有一年被偷盗了,大的公羊全部被偷走,小的带不走也被杀死了,只留下那头最早的老母羊。那年为了那群我从小养到大的羊,我泪流满面伤心好长时间。至此家里就没再养过那么多羊了。如今想起这往事,还是有几分不舍与愤懑。
羊群被盗之后父亲开始引进火鸡,而我的儿童自然而然的又开始以火鸡为伴。在天气好的时候会赶着火鸡去空地吃草吃虫。那个时候父亲给我描绘了天大的梦,说是火鸡长大可以载我去读书!我就这么怀揣梦想养了两三年火鸡。现在看到火鸡开屏的时候还是有点兴奋有点怀念。长大后跟父亲聊起这事,他就哈哈大笑说,这不得给你找个理由鼓励鼓励你吗。虽然这事在现在看来或许很二,但依然愿意这么二下去。
养了火鸡后,父亲还引进过鹅。鹅实在是太能吃了,叫声也相当响亮。四五头鹅在高峰期时吃的食量快赶上一头大猪了。有一次赶鹅去小溪边吃水草,我偷偷溜走玩玻璃珠去了。等我玩够了去小溪找鹅的时候已经不见踪影了。心里已开始发毛,返回家里看到那一幕我至今难忘。我看到所有的鹅都在那吐白沫子,有的已经动不了。看到这情景我的脚后跟已在开始打颤。父亲看到我很严厉的跟我说:“你自己看看!”就这么简单一句话,没有其他过多责罚,我已不能自己了。他就是这样,在无言中带着一丝威严,无形中也教会了我如何处置。
也是在一次聊天聊到这事,问父亲怎么没打我。父亲说看你都自己都知道错了,有要改的心,多说那么多做什么?打做什么?父亲这一点教导方式我至今还没学好。
第十一章,我的童年糗事
印象中父亲极少说脏话、粗话,不对自己子女说,也不会对别人说。打骂子女也很少,不过我有一次被凑至今仍然有印象。
估摸七八岁的光景,在某个午后,我不知道赌什么气。生着闷气去门口去锄花生草(老家话简称锄花生),拿起锄草工具,有一下没一下的把花生苗给锄了。刚好被老爸给撞见,被质问后还顶嘴说:“锄花生、锄花生我不就是锄花生嘛!”话一出口,我已有预感要出事了。撒丫子工具一扔就往外跑,没两步路就被拧回来了。被老爸用茭白梗抽了几下,训话说:“做代志不好好做代志,好好的花生苗还锄掉!自己好好想!”
这是我记忆中被老爸揍的一次,具体犯了什么浑那就不记得了。但是经过此事,我不敢轻易对庄稼下手了,跟随父亲田间劳作多年。不由自由养成我不浪费粮食的习惯。在外吃有些自己不好控,凡是我能自己控的尽可能不去浪费粮食。
以前家里主要还是烧煤球和柴火,液化气比较后面才有的,有了液化气平时也舍不得用。家里也极少有什么零食可以吃的,就连花生都没得随便吃的。有一次我烧火姐姐炒菜,菜打起来之后,姐姐清洗了柴火锅把塑料瓢放锅里。而我在烧火的时候,偷偷放了地瓜在柴火灶里面烤。可是炒青菜三两下就好了,我担心那个小地瓜不会熟。就在姐姐清洗好了锅以后,我又偷偷加了一把草到炉膛里。然后就出去卡溜去了。没想到就我那一把草就把那塑料瓢给烧糊了,直接贴着锅底了。这还是哥哥回来后闻到焦味才发现,而我当初还沉浸在烤地瓜美梦中。
哥哥的这一发现可就不得了了,我也慌了。那会哥哥的脑袋瓜还比较灵光,先把锅清洗了,把塑料铲干净,又去找爷爷借钱买了个新瓢。可这一切哪里瞒得过老爸,回来一问便知。他也不骂人,在清理柴火灰时,看到那块我还没来得及吃的地瓜。把我叫过去,就问了我一句:“强啊,过来帮我看看那是啥?我在灶里找到的。”当初我那个糗啊,恨不得钻地缝。又害怕又羞愧也不敢讲话,默默站那。也忘记了怎么走开了,但是至此我再没犯类似的错了。
第十二章 特别的教导
话说父亲极少极少打骂孩子,但也不是绝对的。记得我还没上学前班之前,有一次看到哥哥被父亲抓起来,四肢吊起来揍。至于说犯了什么错,我不记得。但是那被吊起来场景印象极其深刻,也是我有印象以来父亲最严厉的一次打骂孩子。
哥哥相对比较灵活但也比较皮。有一段跟着一些同学混在一起,开始出现晚回的事,甚至有时候没回家。父亲察觉后,开始四处了解去同学家里拜访。经过接连的了解,他了解到哥哥有辍学的想法了。甚至他们计划好要去打工的事都打听清楚了,但是他依然忍着没去说哥哥。而是不动声色的观察着,每天依然保持平常的劳作。
在一天他发现哥哥被单被子都收拾了,他就扔下其他的活。再去拜访同学家里拜访了解更多的细节。就在他们准备搭车出去的时候,老爸突然出现了。这把哥哥给慌的,问父亲怎么在这,父亲也没说那么多,说是刚好路过看到你们了。就问哥哥和他同学要去哪里啊,准备干啥呀?被问了几句话,最后唧唧呜呜还是把要去打工的实情说出来了。父亲也不骂人,只拉着哥哥,跟他说我们回家,行李拿上。就这样,哥哥就这么跟着哥哥回家去了。至此后面也没再用这种方式说辍学的事了。
虽然哥哥最后也辍学了当兵去了。但这次父亲没有干涉哥哥的决定了。哥哥当时两大理由,读书他读不下去,呆下去可能会学坏。第二,去部队他可以吃米饭,还可以学点好。就这么哥哥去了部队,去了消防部队后他确实也表现不错,凭着吃苦精神及那股韧劲。训练及救火中拼命三郎的劲,他荣获两次三等功,义务期过后也被留下当了志愿兵。但也是因为这股劲,为后面埋下一定隐患。在一次训练中从五楼掉下来,拼命三郎的他再次爬上去接着训练,又一次摔下。至此就留下一身的病症。如今还深受其苦。
第十三章 父亲的心声
目不识丁的父亲也有迂的一面。出身卑微的他,未曾坐过一天学堂,哪怕是夜校。受条件限制,也因为遭遇了重创,更是极少出远门。种种缘由导致父亲思想相对闭塞。
常遇不顺时也会去祈求神明庇护。记得小时候我时常跟着他去祭拜祖先们。如先祖忌日祭拜、节日村里神庙的请拜、逢年过节各路庙宇的请拜,乃至清明祖坟的纪扫。又或结婚时祖堂前的跪拜仪式。都是从父亲身上学来的。年少的我,分辨不出所以然。只知道跟着跪拜,心里有点怵,又不敢多问。长大后读了几页书,开始反对父亲,也比较少随他去庙宇,但依然会祭拜先祖。
现如今能更多的理解父亲。条件有限的他,通过着他的方式表达着一种情绪一种期盼或说一种精神的寄托。对于先祖的祭拜从为停止过,他说:“只要在家,只要有办法就应该去祭拜。祭拜自己祖宗这是应该的。”虽然他说不出太多的道道,但是我现在能理解这种祭拜的其中一点意义所在。祭祖是一种缅怀的方式,也是一种感恩的方式,一种表达思念的一种仪式。祭拜让我们记得我们的出处,让我们不要忘却我们的初心。
而村庙也是整个自然村的灵魂所在。如同整个自然思想汇聚地一般。一般村里经济条件越好,村庙建设也会更好,村庙建设得好村经济也不会差。有人说这是迷信,我想说的这不只是迷信那点东西。村祠村庙是多半是一个村的村民共同建设的,包括日常维护,很多还是自发修建的。并且每年村里的一些集体大活动也是围绕村庙进行的。通过村庙把村民的心或力量聚齐,通过村庙发起精神力量让村民发现更多的真善美,也通过村庙让村民有了互动的媒介。等等
记得有一次聊天跟父亲聊到这个内容,说这个祭拜不能带来什么呀。父亲很郑重的告诉我:“我也知道祭拜或拜庙不能直接带来什么,但是会让我更加心安啊。你们外面做的我帮不上忙,这些有用没用也看不到。你们顺利就好,让我老人家去做。”至此我再也没反对过父亲去拜庙,甚至会问他有没有去哪里走一走。得空的话也还会跟他一起去拜庙,此刻父亲总会有会心的笑。这是他对子女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精神的传递途径,作为子女我如今我更能体会他的心。
这次国庆回家,村里有一座小寺庙年久失修准备重建。已七十多的老父亲,依然四处奔走帮忙,捐款捐物做义工。老父知道我们会担心他,总是说年纪大了我知道,我只会一些轻便的事。在我们回城的时候,老父还是跟往常一样,送我上车,还是那句话:“平安,顺顺,不同担心家里,我会自己照顾自己。”简单朴实的话,却是我百听不厌的话。
这就是我的老父亲,一个七老八十、目不识丁的老父亲,一个现在还能陪着我们喝茶聊天到半夜的老父亲。有他在,我们会很想回家;有他在,我也更会想家。
而老父的故事还不仅于此。
2022.10.11夜整理
很长一段时间想记录记录我的老父,却不知从何记起,如今有了,有了这平台,勉强得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