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8 肉体与精神

今天想聊得主题,是人和物的关系。核心主题是:物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物服务。这大概是因为爸爸最近在「得到」上阅读《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这本书,又结合到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些体验,产生的一些想法。

一个最简单的、经常遇到的例子,就是碰到一顿饭吃不完,餐桌上剩下好多食物,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食物可能是很贵的蛋白质,自己可能是一个贪吃的胖子,而再吃下去自己可能撑得很难受,损害健康;但如果舍弃掉,就是一次浪费。现在的话,我大概会毫不犹豫的舍弃掉,浪费掉。

再比如,家里有很多书、很多不常用的日用品等等,他们既占空间,又没能发挥比较大的价值。我们是硬逼着自己想办法把这些东西用起来呢,还是继续妥善保留着,还是趁着某次大扫除丢掉?东西还能用,丢掉可惜,用却勉强。现在的话,我大概会毫不犹豫的丢掉。

人是为自己而活,并非为物质而活。几乎一切物质,都是为人更好的活出自己而服务的。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自觉或不自觉的反过来,变成了为物质而活,除了前面举得两个例子,像为了赚取一份工资而做自己觉得不符合自己追求甚至讨厌的事情、为了追求一些表面光鲜的物质欲望如豪车、奢侈品而让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被忽视或者被压抑,这些都可以认为是,人因为“物”而变成了奴隶。

当然,生活远没有那么简单。有句话叫: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偏这碎银几两,却能解世人慌张。很多人其实一生都在为物质而奔波,而且没有了物质的基本保障,甚至很多人都谈不上尊严和人性。其实,大部分年代的大部分人,其实本质都在为物质而奔波,而在这奔波过程当中,还能有对人性的思考、对人为何而活的拷问,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奢侈的思考。但是,人生而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证据,大概就是会有这层思考。如果一个人,匆匆碌碌的为物质而活,却从未思考这些问题,那又跟一生奔波、追求生存和温饱的野兽有什么区别呢。

可是,其实更加根本的问题是,“物”又是什么,而非什么呢?人如果不为“物”而活,又该为何而活呢?也许有人会说,物就是金钱、物质,是人在本性欲望之下所追求的东西,像前面举得两个例子,食物就是口欲、而舍不得扔的日常用品不是就是生存之欲吗。那如果不为本性欲望而活,那应该为什么而活呢?是为子女吗?为责任吗?为家国吗?为精神之追求吗?

这个问题,是值得一个人花一生时间去求索的,而且,大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想,人适度的、合理的满足自己的欲望,是没有问题的,应该的。人在很多时候接受自己欲望的趋势,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也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是应该的。人需要吃饭、需要繁衍、需要快乐驱使自己、需要交往朋友、需要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而正是因为这些欲望,人们才让这个世界丰富和有趣起来,才让人们越来越幸福。

而谈及人为何而活的终极问题时,大概是说,人在被本性驱使的时候,也需要觉知到这个驱使的存在、觉知到这个问题的存在,从而当感受到被欲望控制的时候,能及时抽离或判断,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吃饱了,不勉强自己继续吃;无用之物,不勉强自己继续保留;困倦了,不勉强自己继续沉浸在游戏或者短视频中耗光自己的精力;而是根据自己长远的目标,来管理自己,或者说引导自己,这才能获得更长期、更持久的满足感。延迟满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假如一个人,有一个长远和笃定的大目标的时候,当碰到短期的问题时,自己才不会迷失自己,不会做出糊涂的、短视的决定。只有当一个人缺少长远的大目标时,才会在当下,屈从于自己短期的欲望,反而让自己变的像物的奴隶,最后,可能连自己都讨厌自己。

我近期经常在想,人的肉体,到底是什么。如果人的精神,有一个宏大而长远的目标,那么肉体,不就是承载这份精神、实现这份精神目标的一台机器吗。像打造一个机器、维护一个机器一样去管理自己的肉体,这大概是很多精神强大之人的非常常见的表现。无论是坐拥无限的财富,还是只有很少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力量,都是最终决定了这个人的人生高度和人生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吧。

尼采说:“创造性的肉体为自己创造了精神,作为它的意志之手。”

希望可乐爸爸也能做到这一点。

于北京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08 肉体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