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十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摘抄】

管鲍之交,公子纠与小白兄弟争位都是历史典故。齐国政乱,管仲、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保护小白逃到莒国。管仲为堵截小白抢先回国,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信以为真派人回鲁国报捷,后来鲁国慢慢送公子纠回国,小白兼程赶回被拥立为国君,也就是齐桓公。齐桓公即位以后发兵攻击鲁国,鲁军败走,鲍叔牙写信威胁鲁国,要求杀死公子纠,囚送管仲、召忽,鲁人害怕杀死了公子纠,召忽自知难以免死而自杀,管仲被囚送回齐国后,鲍叔牙非常赏识管仲才华而推荐给齐恒公,最终帮助齐恒公成就春秋霸业。从事情发展过程看,管仲为公子纠虽然尽力了,但因为受迷惑而功亏一篑,从情理上他应当内疚而自杀取义,但他与鲍叔牙相交至深,仍抱有求生的一线希望,后来被齐恒公重用后,用毕生才华来辅助君主创建伟业,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这句话讨论的核心是仁与义的关系,人都渴望生存,舍身取义要区分情况,若为国为民利益必需牺牲,那就坦然英勇赴死,如果不是罪不至死或不得不死,还是要珍惜生命,通达之人求生而避死,不以教条处世,否则就如尾生抱柱之死的愚信典故成为笑谈。

【感悟】

君子不畏死,但要死得其所,比起个人的生死,造福天下苍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