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失的母亲》随笔

      前段时间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热播,让很多人都回忆起了自己的前半生,有喜有悲,但更多的是想念和思考,想念生命中出现过的那些人,想念已经不在了的至亲,思考那个时代所发生的所有事情。

图片发自App

      而我今天要说的《散失的母亲》这本书的作者帕提古丽,就在这本书中收录了她的前半生,她在大梁坡中的日子,记忆最深处的有关大梁坡的事、人、物。大梁坡是新疆沙湾县的一个小乡村,其特点是大杂居,大梁坡小小的一个地方居住着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又是从全国各地而来,所以这样的一个地方必定会有丰富多彩的故事。

      帕提古丽的文字简单易懂富有幽默性,笔风是犀利的,是必定会引人深思的。有一是篇用大量的文字来描写“石头人”司马义的,就说司马义有一块很大的吸铁石,出门时就用草绳拴着,一路走去,将地面的铁家伙都全都拎起来。玉努斯家拖拉机的螺丝,木那瓦尔自行车的钢蛋,乌拉别克马蹄上的半个铁掌子等等,以至于后来村里人只要一见司马义出来“扫路”,都赶紧把自家的铁制品都都收起来。最让人苦笑不得的是司马义给自己设置了一个物件,代替所谓的“老婆”,解决男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那个软塌塌地垂在松垮垮裤裆里油光光的木头圈”,竟是因为他不愿讨老婆,因为“多个女人多双筷子,还要给他买个衣服穿!”这种理由会让人膛目结舌,读完之后可能会捧腹大笑,可仔细想来总会湿了眼眶。他真的是因为吝啬而不娶老婆吗?吝啬的起因常常是因为贫穷,那个年代的人们实在是穷怕了

    那里的古丽起初都是有羡煞旁人的美貌,令人佩服的才能,可是最后都成了悲剧性的人物,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不知是那个落后贫穷的年代还是屈服于现实的古丽自己。读完这个章节之后同样作为古丽的我会莫名的胆战心惊,心有余悸,幸亏幸亏我出生在这个年代里。

      在“生命是一场散失”这个章节有一篇是写的她散失的母亲,在作者四岁时,他的母亲就患上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病因是一把刀。(可看第一章的“送埋”)。在父亲去世后,母亲曾跟坐着在红楼待了三年,其中丢失过三次,最后一次散失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帕提古丽痛苦的追忆中,一直心存疑惑,难道母亲的前两次走失竟是有意进行的预演?难道她暗示可怜的女儿,她终究要彻底与她散失,不想继续拖累女儿?总之那个寒冷的冬天母亲不见了,真的与她的儿女们散失了,整整二十年呐。杨延玉先生曾写过“我一直在想,古丽之所以继《隐秘的故乡》之后,有情绪饱满推出这部这部闪耀着她心灵光环的力作《散失的母亲》,其实正是那种对母亲,父亲难以名状的深深眷恋转化生成的巨大能量推动所致,也是人类追寻普遍认同和灵魂归属感的巨大动力牵引所致。”

      生动地写出她夹杂在父亲维吾尔族亲戚和母亲回族亲戚之间的那种不知所措,她说“父亲和母亲不同族别的亲戚,他们观察我的样子,就像看我家里不蓝不绿的油漆木门,他们一半想观察出隐藏在我身体里的母亲,一半想从我身上找出父亲的影子,他们各自接受了我的一半,争抢着改造他们所陌生的另一半。”

      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那篇“被语言争夺的舌头”,作者说到巴哈迪尔来他江南的家时,她满怀善意的让巴哈迪尔在使用另一种语言时,也能有一种像他的维吾尔语那样有纯正的味道。巴哈迪尔却忧心忡忡地看着她,仿佛是她的舌头病了,而不是自己的方式有问题。“他用一口毫无瑕疵的母语,将我维汉‘混合型’的句子溃不成军。在为自己纯碎的母语骄傲和陶醉时,他或许还不能想到,他这一口的漂亮的母语,在我所身处的环境里,除了我,没有第二个人能听懂。”

      这便是她的前半生,是她最快乐的也是最痛苦的地方,是她梦惊醒是最先想到的地方,承载前半生里所有的回忆。她在前半生里确实有过很多不如意,好在她现在在浙江余姚过着幸福的后半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失的母亲》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