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工作坊如何共融(3)-抵达心弦

      戏剧工作坊以好玩有趣为开端,实质逐步切入个人的感触感受,并引发思考。

      圆圈热身,调节个人情绪状态、初步松弛个人肢体和诱出创作意愿,以及建立群体安全感后,导师接着用4人耳朵触碰和4人屁股触碰两次分组,模拟创作一朵花、喷水的大象和二十二世纪超级家用电器来继续松弛参与者。每一个演绎的动作要求逐步增加,由演绎花开,到演绎不同情绪下喷水的大象,最后要加入参与者的想象力创作科幻电器。调动想象力,是一个从松弛到较为彻底放松的过程,因为想象力需要有个人阅历和期望等较多个人特质的参与。处于紧张状态的人,是难以运用想象力的,因只着眼于眼前事;不具有安全感的人,是难以释放想象力的,因为怕天荒夜谭被嘲笑。至此,参与者们调出了各自的想象力,也拥有了更自如的创造力。

       雕塑,一人扮演雕塑家,一人扮演泥。泥只负责任凭雕塑家“摆布”,雕塑家只负责借助泥来演绎自己的想法。雕塑完成后,所有雕塑师动身“参观”彼此作品,尝试了解其他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感受与演绎;雕塑师不必解释自己的作品,任凭“观众”透过解读进行对主题的二次思考。透过艺术语言,我们的情绪感受有了受保护的表达——懂我者相视一笑,不懂者不须强行说明,可以小心翼翼地展示自己的心思。创作过程中,也是自己的一次内审,考度对主题的思考感受,考度最重要的观点与最强烈的情绪,考度如何外显表现——经过创造表达,可以更了解自己对相关主题的看法。

(这个创作过程中,和小伙伴的合作非常欢乐,每每笑爆肚;众观雕塑,也是我们俩的最为轻松愉快,无论是作为泥的动作难度,还是雕塑所展现的情绪。)

      四格漫画,将一个故事分为四个定格的画面,每个人都需要参与其中。故事演绎前,参与者们需要集体重述故事,梳理对故事的理解,并透过交流讨论形成共识,过程中每人自由流露想法;重塑故事,有限的展示令每个人关注起各自的重心,并在集体筛选中对重点重新作思考。故事演绎中,每个人都需要参与的设定,一方面强调了每位伙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参与者对创作的加工,引发参与者对情绪的体验和思考。例如,我们小组在《目送》故事中,除了父亲、母亲、孩子、小狗等角色外,其他小伙伴透过演绎场景中的窗与月亮的变化来渲染气氛,投射着我们对于场景的感受体验。

      这次工作坊中,四格漫画的创作命题由“全命题”到“半命题”,对参与者而言心灵的开放程度也随之从半开放到全开放。全命题是一个具体的故事,有更明确的讨论范畴;而半命题是“XX的距离”,导师让我们讨论要演绎何种距离,思考如何演绎。对于择题的讨论,亦是我们对人生体验的讨论,有对人际关系关心者提议演绎现代”低头族“式的交往距离,有对爱情向往者期望演绎一段逐渐靠近的浪漫距离,最后大家选择了演绎最有共鸣感的父母与子女的距离。而父母与子女距离的变化,最后结局落脚点,我们也作了很多的讨论,最终形成了以生命诞生为起点,以交融亲密和冲突为过程,以距离分离为转折,以生命离逝、生死分隔为终点。一路选择场景和讨论场景的过程中,伙伴们其实也在交互着个人历程中对亲子关系的体验与感悟。至此,其实已触及心弦。

      而故事演绎后,观众和创作团队的分享,则是更多角度和更深层次的交流。定格画面演绎时,导师会不时引导着观众对”画面“中非具象的观察和想象;这些想象很有趣,往往不与创作团队的意愿一致,可又是不无道理,甚至有着”歪打正着“的深刻。演绎结束后,导师询问”观众“对于创作主题的感受和猜想(对的,观众事先都不知道确切的主题),主创再表达自己的理念。但过程中,“观众”猜想与“主创”想法不一致时并非错,导师不进行评价和批判,只管引导表达,运用不一致激发更深的讨论。由此,作品只是一份撞击我们内心深处意识的媒介,让我们可以安全地着陆于我们的潜意识;在将其浮现的过程中,让我们有安全感地更了解自己,坦诚自己,面对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戏剧工作坊如何共融(3)-抵达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