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问题是假得不光多,还都生机勃勃,为什么呢?
这属于“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为高仿或假冒的奶茶店开店速度快,成本低,反而更容易占领市场。正版奶茶店的空间则被挤压。
壹【概述】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由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也称“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简单来说就是货币流通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会退出市场,而实际价值低的劣币会占领流通市场,前提是具有同等购买力。放到这个案例里,就是高仿奶茶和正版奶茶在消费者心里占据了同一个消费的生态位,就是对消费者来说两者体验差不多,自然就会选择便宜的、常见的。
狭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因为信息不对称,物品的估值方(信息缺少的一方)估值一定时,物品的提供方(信息充分的一方)会选择提供实值较低的物品(劣币),致使实值较高的物品(良币)越来越少。广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也可以泛指一般的逆淘汰(即劣胜优汰)现象。
贰【原因】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
一种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的。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另一种情况并非有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劣质的货币同优质货币一样都具有相同货币效益,即有破损的一块钱和崭新的一块钱购买力是相同的,消费者就喜欢把崭新的一块钱留下,花掉破损的一块钱。这种现象并非由信息不对称导致,而是自发性的好恶导致,其结果也是劣币逐渐增多,最终良币被淘汰掉。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原理,它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在银和金同为本位货币的情况下,一国要为金币和银币之间规定价值比率,并允许按照这一比率自由买卖金银,金币和银币可以同时流通。由于金和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这种变动与两者兑换比率相对保持不变产生了套利空间,从而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比如说当金和银的兑换比率是1:15,当银由于开采成本降低而价值降低时,人们就按上述比率用银兑换金,将金贮藏,最后使银充斥于货币流通市场,排斥了金。如果相反即银的价值上升而金的价值降低,人们就会用金按上述比例兑换银,将银贮藏,流通中就只会是金币。这就是说,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渐渐为人们所贮存离开流通市场,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的实现要具备如下条件:劣币和良币同时都为法定货币;两种货币有一定法定比率;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劣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譬如说,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比如,在有些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差别,于是,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就都另谋高就去了,剩下的则是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这些都是广义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叁【对策】
劣币驱逐良币,背后是某种力量的驱动,或者说劣币、良币两种力量博弈,当劣币的驱动力明显大于良币的驱动力,导致良币逐渐弱势,甚至被劣币取代。市场中的力量对比,最终是来自于人的行为以及支撑其行为的认知和观念。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般有三个关键因素:
一、激励机制失谐。如果劣没有被惩罚,而良没有被奖励,激励机制出了问题,那劣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良的力量越来越弱。
二、套利空间。只要良、劣之间存在套利空间,那商家一定选择“劣”的方案。因为“劣”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大的套利机会。“良”通常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较小的套利机会。
三、辨识力。商品的供应方为了让“劣”看起来“良”,用各种手段包装“劣”,制造信息不对称,增加消费者和监管机构识别难度和成本,这样为“劣”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虽然骗人编瞎话欺骗也需要费点脑筋,也需要付出成本,但这种成本比搞专利的成本低成千上万倍,不需要任何积累和门槛,是个人都可以花点心思,动点歪脑筋,得出一个“包装”方案。
发行“劣币”是经济人的逐利本能,谁都想用更低成本付出,获取更大的收益。如果这种行为因为不能被识别而被放任(放任等同于激励,因为套利机会更高),或者被强制推行(消费者没得选,有识别能力而不具备选择权),就成了“劣币驱良币”的最佳环境。
所以想要阻止劣币驱良币的发生,就需要做到两点:一、足够的信息透明,足够的识别能力,足够的选择权;二、重建合理的“激励机制”。良和劣处于永久的博弈状态,而“劣”是符合人逐利本能的,所以一不小心,就容易滑向“劣币驱逐良币”的境地。只有合理的机制牵引,才能保证“良”的生存空间和相对优势。
肆【反例】
在一个公平的市场里,良币是可以驱逐劣币的。而且这种事在货币史上真的发生过。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国家下放铸币权,是汉文帝时期的“使民放铸”,鼓励民间自己铸币。当时,西汉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有限,铜币的私铸和贬值很严重,市场上劣币盛行。印钞票这门生意,本质是赚取印钞(铸币)的物料成本与币值之间的利差,一百元人民币,印钞成本只有一元,那么99元是印钞的利润。所以私铸铜币等于印假钞,是在侵吞国家的铸币利润。
现代社会,印假币的都是小作坊里的制假小贩,靠派出所民警就能一举查获,而古代有能力铸私币的往往是豪门大族甚至是地方军队,国家监管起来非常吃力。既然铜币的购买力一样,大家铸私币的时候就能省则省,货币含铜量极低,到后来甚至出现泥质钱币,比现在的山寨比特币还山寨。
根据汉书的记载:“令禁铸钱,则钱必重;重则其利深,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不足以禁矣。”当法律越禁止私铸,钱的购买力就越强,铸币利润就越高,就算是杀头的罪名也拦不住造假的人了。当行政手段无法管制时,霸道总裁汉文帝一把将桌子掀了:反正铸币利润也到不了我手里,干脆下放铸币权,“我得不到的,大家都别想得到。”政府在集市上提供天平(钱衡)作为判别钱币质量的工具,让官民达成共识,主动分辨劣币良币。
本来,造假币的人躲在法币后面,国家支撑着货币的购买力。当“使民放铸”的政策实施后,假币突然没有了国家的支撑,开始面临市场竞争了。造假的人都懵了,我造假就是因为我不想努力,想要投机取巧,我愿意市场竞争的话我为什么不去卖茶叶蛋?老百姓都很机智,国家不强制大家收劣币了,当然都只愿意收良币,拿着劣币根本买不到东西。造假贩子想要获取铸币利润,就必须提高假币的品质,到后来,别说是泥币了,市面上流通的假币甚至比真钞的成色还好。
以此类推,在金属货币年代,如果国家长期下放铸币权,那么货币将越来越接近它金属本身的价值,良币会驱逐劣币。汉文帝把货币非国家化之后,货币品质终于渐渐稳定,在汉武帝即位后,国家还是收回了铸币权。这种一本万利的生意,放着不做毕竟眼馋。但是,这短短三十年的铸币私营化的尝试,成为了货币史上的一段传奇。良币能不能驱逐劣币,就在于市场的力量能不能得以发挥。
伍【总结】
任何“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都是激励机制、套利空间、信息辨别三者共同导致的结果,而改变其中任意一项都有可能消除这种现象。所以如果企业或团队中发现此类问题需要积极改正,而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将进入螺旋下沉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