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演变

   

读书让人醒悟,打开重生之门

      最近读一本书叫《图解德鲁克管理学》,2017年公司HR也曾组织大家为期2天的拓展培训活动,邀请了一位给北大党校做培训的外部讲师,蜻蜓点水式地抛了几个高大尚的概念,恐怕至今仅存的记忆不过一些案例故事罢了。培训的真正意义在于点悟我们守旧的思维,往往只学到仅仅一个知识点,醍醐灌顶地炸开了我们的脑细胞,点燃了某一束ideal的火光,就足以影响我们的一生。因为德鲁克大师谈的是管理学范畴,太过枯燥和深奥,我就随意百度扩展了一下管理学概念。令我非常吃惊的是,在三个历史阶段的管理学演变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是西方国家,而且几乎都是美国人。思想的力量是最可怕的,我们不能不佩服老美敢于称霸世界的底气,靠的绝不是武器核弹,而是科学技术和文化领域的持续革命,一直引领着世界的创新与时代潮流。

      我们在日常现场管理中,常常会说“大棒加胡萝卜”的故事,可在19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泰罗就已经提出了这个管理法。他的管理哲学思想是一切管理都要有标准,通过标准化模式提升工人的生产效率,无论是生产流程,还是作业手法,甚至工具、习惯、想法都被一系列的标准化所约束,让工人成为了纯粹的“机械人”;其次特有感触的是manger这个英文单词,很有意思,音译过来我们都习惯称之为“管理”,但是在西方管理学理论里应该是“经营”和“管理”两个范畴,需要关注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要素,管理活动不过是经营范畴的六分之一,只是经营活动中的一个职能部分,经营更大于管理。很庆幸,遇到的几位公司领导,都非常慷慨地教我如何学会做经营,而非如何只做管理。

      一战后的20年代后,进入了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马斯洛需求的五个层次分析很透彻和独到,特别现代是个讲求价值共生的时代,影响至今仍熠熠生辉。工人不是机械人,工人是社会人,有感情的高等动物,在长期的古典管理理论压迫下,工人们开始意识觉醒,他们成立了工会组织,声讨权益,组织罢工等反抗活动,也要参与到企业的管理活动中来。因此,简单粗暴的“大棒加胡萝卜”已满足不了“感情与归属、地位与受人尊敬”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了。这就要求新型领导能力,需要通过对工人满足度的思考提升员工士气,以人为本,员工受益的角度去发挥主观能动性,调节人际关系,改善生产关系,以激励员工提高生产效率。这也是为何二战后以美英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管理,却逐步被德日为代表的敬天爱人的理念所超越。

      二战后,全球经济快速复苏,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借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潮汐效应继续着引领世界潮流,精益生产、尖端制造、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成为主旋律,世界工厂的转移正是其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在全世界范围管理革命的结果,也诞生了一批批西方管理学派。

      管理学博大精深,不可蜻蜓点水,也不可囫囵吞枣,而要细嚼慢咽,一天一点地吸收,将理论结合实际去实践才能有助于我们的日常工作管理提升。

      昨晚百度信息量很大, 看的很伤头,简单整理一下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理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