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随笔》二十三

独超物外的王老师

马祖大师门下弟子云集,相传见性者有八十八位,其中,时常随从在马祖身边的有三位:西堂智藏禅师、百丈怀海禅师和南泉普愿禅师。马大师对三位高徒都很满意,曾有“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之评语。

在马大师这三位高徒当中,独超物外的南泉普愿禅师年龄最小,是小师弟,但他住持池州南泉山之后,其禅风别具一格,以无拘无束的洒脱智慧广接天下禅者,大化一方。因俗姓王,普愿禅师每每自称“王老师”,并不拘泥于常规的僧俗礼数,格外自在。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郑州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人,俗姓王,年少便依止大隗(wěi)山大慧禅师剃度出家,后于嵩山受具足戒。出家后曾研习法相与戒律,后听《楞伽经》、《华严经》、《中观论》、《百法明门论》等而深入禅观。直到参谒马祖大师,顿然得鱼忘筌,行入菩萨游戏三昧。

一天,普愿禅师提着一桶粥为大众行堂,来到马祖大师面前,马大师明知故问:“桶里是什么?”

普愿禅师答:“这老汉还是闭上嘴吧,说的啥话!”

马祖大师便不再言语。从此,同参道友们知其机锋猛利,再也无人敢问难普愿禅师。

问:桶里明明是粥,普愿禅师为何不如实回答呢?

答:您只认得粥,禅师那里却没有这些名堂。

问:普愿禅师让他闭嘴,马大师为何真就闭嘴了呢?

答:只因他本不该开口,被普愿禅师勘破了。

问:法师,假如您是普愿禅师,您该如何回答呢?

答:去取个大盆来,把桶里的粥统统倒进大盆,再把空桶递给马祖大师。

问:什么意思?

答:请马大师自己看桶里是什么。

问:哦,有点儿明白了,是什么都是妄想分别,终究无常不实,是吧?

答:本没有是与不是。

一次,南泉禅师与众僧赏月,一僧指着大好月光发问:“什么时候能够像这个呢?”

南泉禅师答:“王老师二十年前也曾如此。”

“当今又如何呢?”僧问。

南泉禅师转身回了自己的方丈寮,用行动作了回答。

黄檗禅师尚未彻悟时,曾来亲近南泉禅师,一天,南泉禅师问黄檗禅师:“黄金为世界,白银为壁落(指实报庄严净土),这是什么人的居处?”

黄檗禅师答:“是圣人(指地上菩萨)居处。”

南泉禅师问:“还有一个人(指法身),它居住在哪个国土呢?”

只见黄檗禅师双手当胸交叉,昂然站立。

南泉禅师看出他是学来的,不踏实,便继续勘验:“既然答不出来,何不问王老师呢?”

黄檗禅师上当了,果真开口发问:“还有一个人,它居住在哪个国土呢?”

南泉禅师答:“可惜咯。”

问:什么可惜了呢?

答:当时的黄檗禅师竟然不知道他“叉手而立”就是最好的回答,还要再向南泉禅师去问答案,可见他是学别人的样子而已,不知其中奥妙。

问:这“叉手而立”有何奥妙呢?

反问:“十圣三贤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您可曾听说过?

彼答:听说过,经文里有。

再问:这“唯佛一人居净土”是指法身佛,您知道它住在哪个净土吗?

彼答:应该是常寂光净土。

再问:这常寂光净土在哪里呢?

彼答:这——似乎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吧?

答:然也。所以古人“叉手而立”,直显当处就是常寂光净土,就是法身之所在,便明明白白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但他又不落名相与言诠。

问:这样啊?真是高明呀!看来,禅师们的机锋语当中学问很大,是吗?

答:早期的禅师们都精通经论,且从经论当中脱颖而出,不拘泥于文辞理论,透彻觉悟空性法身,所以能够自在对答,不落陈词滥调之窠臼。尤其能够运用肢体语言,则更显其教外别传之本色也。

一天,南泉禅师再问黄檗禅师:“经论曾说‘定慧等学,明见佛性’,这道理您如何体会?”

黄檗禅师答:“每天十二个时辰当中心无所住,不依赖任何一物。”

南泉禅师追问:“莫非这就是长老您的见地么?”

黄檗禅师答:“不敢(意思是承认)。”

南泉禅师责问曰:“浆水(指饭菜茶水等)钱先放一边,您四处参学耗费的草鞋钱,该让哪个还呢!”

问:法师,“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您如何体会呢?

答:它不是法师,其中也无定、慧可得,更无佛性可见。

问:那它是什么?

答:它就是会提问的那个。

问:禅机先不论,黄檗禅师回答很好啊,一天到晚心无所住,这样的修行相当了得,为何南泉禅师不认可呢?

答:一天到晚让自己心无所住,这是造作,不是修行,更遑论明见佛性。

问:那该怎样实践“定慧等学,明见佛性”呢?

答:常见心性本来不乱,本来明了,具足定慧功德,不是修出来的,这叫做“定慧等学”;明达心性即佛性,常在当前大放光明,不曾丝毫远离,也无丝毫变异,这叫做“明见佛性”。

问:哦,有点儿感觉了,好像六祖大师说过类似的话。原来,禅不是修出来的,而是本有的,是吗?

答:禅乃最上乘法,不属于修证,只须透彻觉悟。若论修证,则属于方便之说,未达究竟也。

问:还草鞋钱是什么意思呢?

答:出家人当中有句老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出家人受十方供养,自己不去挣钱谋生,为的就是专心修行,争取明心见性,了脱生死。然后再随缘利益大众,用自己的修证和种种福慧功德回报施主,回报一切众生。

南泉禅师这样责问黄檗禅师,是告诉他你还没有明见佛性,还不足以报答施主的供养之恩,将来,这欠下的债该如何还呢。

问:可多数僧人不可能今生就明心见性啊,那他们来生岂不是要堕落了吗?

答:非也。只要能够持戒,能够勤勉修学,来世就不会堕入三恶道,仍旧可以在人天道当中继续修行。如果发愿求生净土的话,以持戒、读经、念佛、坐禅等功德回向,僧人临终往生净土也不算困难,毕竟,他们比世俗人修行时间多得多,牵挂则少得多。一旦往生净土,承蒙诸佛加持,就能够得证不退,更加不会堕落了。

宣州陆亘大夫对南泉禅师格外恭敬,一次向禅师问法:“弟子家中有一块大石头,有时用来打坐,有时用来暂卧,如今想雕刻成一尊佛像,可以吗?”

南泉禅师答:“可以。”

陆亘大夫惊讶不已,再问:“不是不可以吗?”

南泉禅师答:“不可以。”

问:南泉禅师怎可以这样回答问题呀,可以这样毫无立场吗?

答:主人翁尚且不可得,还说什么立场。

问:那一旦遇到事情该如何抉择呢?

答:不必多想,随心所欲就好。

问:万一选错了呢?

答:放心,主人翁不会怪你。

问:可我会怪自己呀,心里不舒服,咋办?

答:那你问问自己:不舒服的那个家伙,你在哪里?你给我出来!找到它,就好办了。

问:找不到它咋办?

答:既然找不到它,那就没谁不舒服了,您那不舒服的病自然痊愈。

关于南泉禅师最著名的一桩公案,就是斩猫。话说身为大和尚,南泉禅师门下的禅僧很多,按规矩分为东西两堂,分开坐禅。寺院里有一只猫儿颇讨人欢喜,东西两堂的禅僧们都想把猫儿留在自己这边,终于有一天,为了这猫儿,两边争抢了起来。

南泉大和尚听到这动静,于是拿着镰刀来了,一把抓过猫儿,郑重告知大众:“快说!你们说得出,就可以救了这猫儿;说不出的话,就斩了它。”

大众僧一时语塞,没人能够应对,南泉禅师于是斩猫。

不久,南泉禅师的高徒赵州从谂禅师外出归来,南泉禅师把这件事说给他听,让他应对。只见赵州禅师把鞋子脱下,顶在头上走出门外,当做回答。

南泉禅师曰:“那天你若在,猫儿便得救了。”

问:这公案争议极大,您说赵州禅师那动作啥意思呢?

答:那是无言的抗议:颠倒!

问:谁颠倒呢?

答:东西两堂大众僧颠倒,南泉大和尚也颠倒。

问:南泉禅师当时可以不斩猫吗?

答:可以,他完全可以虚砍一刀,做个样子。

问:那他为何却真地斩了猫呢?

答:这个您要去问南泉。

问:历来大家对此有何猜测呢?

答:有人认为,南泉斩猫意在警醒大众僧;也有人认为,南泉斩猫是因为他有能力超度猫儿,让它从此脱离畜生道,离苦得乐。

问:您如何看?

反问:您真地认为是南泉禅师斩了猫儿吗?

彼答:当然啦!难道不是么?

答:其实无人斩猫,也无猫可斩,莫错认也。

问:这是什么道理?

答:经云:“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一切造作本无造作者,若亲证如此境地,则随缘造作而不曾造业,也无人受报。南泉禅师敢于违背杀戒而斩猫,也不畏惧因果业报,想必他已经内证自性空,能够于法自在,故无所拘泥矣。况且,此猫若在,徒增大众僧之贪爱情执,不如斩之,以此激励大众僧进道,则其功德也不可思议,必获超度,未来必将获福无量。

问:这么说来,因果业报也不真实咯?

答:永嘉禅师《证道歌》云:“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先须偿宿债。”在大乘证道者的智慧当中,因果业报本来空,如幻梦一般,不必追逐,也无可畏惧。永嘉禅师如此,南泉禅师也如此。不过,对于尚未到达如此证境的你我来说,南泉斩猫不可学。

一天,南泉禅师上堂说法,云:“江西马祖常说即心即佛,王老师不这么说。王老师如何说呢?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各位,这么说有过失么?”

弟子赵州从谂(shěn规劝的意思)禅师于是出来礼拜,然后走了出去。

当时有一位僧人,立即跟了出去,在外面问赵州禅师:“上座您礼拜完毕便走出来,是何含义呢?”

赵州禅师答:“这您要去问大和尚咯。”

该僧于是返回,问南泉禅师:“刚才从谂上座礼拜而出,是何含义呢?”

南泉禅师答:“他却领会了老僧的意思。”

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到底是指什么呢?

反问:谁让您开口发问的?

彼答:我的心啊。

再问:它真地叫做心吗?您喊一声“心”,它会答应吗?

彼答:可它也不是死的,不同于无情之物,它有灵性。

再问:它是佛吗?

彼答:我喊一声佛,它也不会答应。

答:是的,所以说它“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问:哦,明白了,赵州禅师就是在演示它呀!对吗?

答:是的。赵州禅师礼拜,那是它在作用,也是对南泉禅师的开示表示恭敬赞叹;礼拜完毕便走出门外,还是它的作用,同时表明它不局限于门内,不在任何范围与区域当中,而是超然物外。它什么都不是,但什么都离不开它。

问:那马祖大师说“即心即佛”,难道错了么?

反问:谁让您发问的呢?

彼答:它不叫做心。

再问:在它之外,您把什么叫做心?

彼答:这——那就没心了。

答:所以呀,它虽然不叫做心,但心就是它,至少是它的作用。同理,虽然它不叫做佛,但佛就是它,是它的圆满显现。虽然它不是无情之物,但一切万物都不曾离开它,都是它的某种表象。所以马祖大师说它“即心即佛”,所以佛经说万法唯心(它)所现。

问:哎呦,它可真是奇妙不可思议啊!一切佛经都是在诠释它么?

答:是的。觉悟它的人,才会明达一切佛经之深义。反过来,深入经藏研学的人,将来自然能够觉悟它。

问:那禅呢,禅是不是它呢?

答:如达摩大师《血脉论》开示,见性才是禅,如果不见性,则不懂禅。但所谓见性,就是见它,所以禅离不开它,离不开您对它的觉悟明了。

问:很清楚,它就是自性,对吧?

答:您又给它戴帽子了,叫做“它”已经是不得已的方便。叫做自性,不是不对,而是又陷入了思维分别,反而会迷失对它的觉悟明了。

问:这就叫做不可说,是吧?

答:是。但不可说当中,也不妨方便说。只要不迷失它,完全可以随缘说法。如此说法,说也是无说,只因主人翁不可得,也不曾执着于任何一个字的缘故。

问:南泉禅师可有好懂些的开示吗?

答:有。一天,南泉禅师上堂说法,云:“燃灯佛道了也,若心相所思,(能)出生诸法,(故知其)虚假不实。何以故?心尚且无有,云何出生诸法?犹如(以)形影分别虚空;如人取声(欲)安置箧(qiè小箱子)中;亦如吹网欲令气满。”

“故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据说十地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得诸佛秘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禅定、解脱、神通妙用,至一切世界普现色身,或示现成等正觉,转大法轮,入涅槃。使无量入毛孔,演一句经无量劫,其义不尽,教化无量亿千众生得无生法忍。唤作所知愚(所知障),极微细所知愚,与道全乖(违背)。大难,大难,珍重!”

问:这样行持是太难了!还有更明白些的么?

答:有。一次上堂,南泉禅师开示大众:“大道一如,无师自尔。若能如如不变,故不曾迷。报、化非真佛,莫认法身。凡圣果报皆是影,若认着即属无常生灭也。粗细而论,纤毫不立;穷理尽性,一切全无。如世界未成时,洞然空廓,无佛名,无众生名,始有少分相应。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不证凡圣果位。据本而论,实无少法可得,岂况三乘、五性差别名数!但是有因有果,尽属无常生灭也。”

又云:“但会取无量劫来性不变异,即是修行。妙用而不住,即是菩萨行。”

一次,南泉禅师忽然来到一个庄园,发现庄主竟然已经提前预备好了供僧的素斋果品之类,南泉禅师问:“老僧一向行踪不定,也不提前告诉任何人,您怎会置办得如此妥帖呢?”

庄主答:“昨夜梦境当中,土地神特来相告,说大和尚您今天要来。”

南泉禅师曰:“王老师修行不得力也,竟然被鬼神觑见。”

侍者在旁发问:“大和尚您既然是善知识,为什么却被鬼神觑见了呢?”

南泉禅师答:“土地神前面再去供一份斋饭。”

问:土地神通报禅师的行踪,这是好事啊,瑞相也。南泉禅师为何自责呢?

答:大修行人心不妄动,常自如如,可谓“人天供养绝路,妖魔恼害无门”。以南泉禅师之心行,土地神平日里恐怕很难逮住其未来的行踪,这一回禅师提前动了妄想,被它预知了心念,所以特意告知庄主,也算是与禅师的一次互动,互通有无也。

问:南泉禅师让侍者“土地神前面再去供一份斋饭”,啥用意呢?

答:相互参学,礼尚往来嘛。

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南泉禅师自知将顺世,乃显现生病,至腊月二十五日凌晨,王老师最后告诫门人弟子曰:“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说罢,忽然离世。世寿八十七,僧腊五十八。

                                      2017.7.25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禅随笔》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