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这些有你的童年吗?

快要消失的老手艺,有你的童年吗?

这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你还记得吗?

哪些是属于你的童年回忆?

△吹糖人
△磨剪刀
△虎头鞋
△竹编
△制称
△剪纸
△捏面人
△皮影

看着这些照片,仿佛时光倒流。

制秤、铸铁、竹艺……

这些正从我们生活中逐渐消失的传统技艺,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祖先们围绕着“食、俗、技、艺”四个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工业革命的滚滚大潮将一切繁复和手工化的东西带走,新式的产品替代旧式的手工物品。

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都逐渐被机械化取代,老辈传承的手艺渐行渐远,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为什么传统手艺频繁消失?

在我国, 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个乐种、一种手艺或一座古建筑在消失。

高尔基说过,“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你有没有思考过,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手工艺怎么就渐渐消失掉了?

机械化的冲击

这一切要从工业革命谈起。

随着机械化的大规模发展和普及,手工匠人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到极致。

一件匠心之作的完成往往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和金钱,经历几十道、几百道的复杂工序。

工期长,出货量却微乎其微。

而现代化生活最推崇效率。

这恰恰与极度讲究细节、品质、完美的匠人精神背道而驰。

老龄化严重,“非遗后继无人”

根据新华网报道,第五批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了63岁

到2018年,前四批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达到78岁。

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现象十分明显。

近年来,随着非遗传承人日渐老去,一些瑰宝却逐渐陷入了“传承断代”的窘境。

非遗传承离不开年轻血液。

但很多年轻人追求潮流, 对非遗往往缺乏足够的兴趣。

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很多非遗的日渐没落和手艺人的消失。

虽然保护老手艺之路荆棘丛生,但仍有一些人逆时代而行。

他们技艺精湛,以一生为契约,守护旧时光影,帮全人类留住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记录文化的命脉。

在我国湖北,就有这样一位高龄老匠人,一辈子都扑在制茶上。

80岁传承人的匠心之路

他是王忠德,今年80岁,是一位制茶老匠人,也是恩施玉露的第十代传承人。

十几岁开始学习制茶,王忠德和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在王忠德看来,制茶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

要历经摊放散热、蒸青、搧干水汽、炒头毛火、揉捻、炒二毛火、整形上光、背火提香、拣选9道工序。

光是在采摘这一步就很辛苦。

由于茶叶生长在深山,整个茶叶的采摘完全由农民手工采摘;

雨天还不行,晴天早晨9点采的茶叶才能制成优质的恩施玉露。

整个茶叶采摘的人工成本非常大。

在茶叶的选择上更是严苛,必须要标准地“一芽一叶”

采摘的芽叶需老嫩一致,大小均匀,节短叶密,芽长叶小,色泽浓绿。

接下来是复杂的蒸青工艺,历经贮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等工序。

蒸青这一步需要师傅有十分深厚的功底才能将茶叶的品质发挥出来。

现如今,像王忠德师傅这样熟练掌握蒸青工艺的老匠人已经不多了。

最后,整形这一道工序尤为艰苦,需要师傅在一百多度的平台上不间断操作,并且非常难以掌握。

2014年,恩施玉露因独一无二的蒸青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也使得这份流传百年的蒸青工艺可以让更多人看到。

择一事,终一生。

正因为有了像王忠德这样一生只打磨一件手艺的老匠人,才得以有数不清的像“恩施玉露”一样追求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686年,《清一统志》记载:

恩施“玉绿”被征为官衙礼品,进贡到朝廷,获当朝皇帝“胜似玉露琼浆”之盛赞。

如今的恩施玉露以“茶绿、汤绿、叶底绿”三绿引人称道。

色泽苍翠绿润,毫白如玉,颇受爱茶人的欢迎。

如今,随着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手艺人慢慢消失了。

他们用一生来守护手艺,谁来守护他们呢?

守护老匠人,不要让非遗成“遗憾”

最近几年,《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新年》《了不起的匠人》等一系列纪录片,反映了传统手工艺和古老民俗,让年轻一辈有机会目睹匠人们的坚守。

但这还远远不够,非遗保护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今天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遗产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邀请您一起保护非遗,保护老匠人珍贵的传统手艺。

南怀瑾先生曾说: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一份老手艺不仅仅是悠悠中华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国心”的传承。

如何把传统的手艺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承担起来的神圣职责。

如中国美术学院杭间教授所说:

“传统的手艺不光是实用的,它还留着温情,故而值得珍惜和纪念,它是精神性的,不可替代的。”

因为它的不可替代性,“留住手工匠人,守住中国匠人精神” ,需要我们众志成城!

这个非遗日,我们诚挚地呼吁每一个中国人来一起关注传统手工匠人和匠艺的延续与传递。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让“匠人精神”重新带给我们“匠品独造”的价值,注入属于这个时代的温暖记忆。

请让我们一起,以“匠心”、留“匠人”、造“匠品”、守“匠魂”!

一起联起手来吧!拯救逐渐消失的手工艺,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要让非遗成为“遗憾”。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分钟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消失,这些有你的童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