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十岁

人生四十岁

从头到尾读《论语》,发现孔老夫子曾三次谈到人生的40岁。

第一次是说他自己,记载在“为政篇·第4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这肯定是他晚年讲的,孔子说他自己40岁的时候,就已经不困惑了,不迷惑了,对问题能够看得通透了,看得远了,看得明白了。

第二次记载在“子罕篇·第23章”,“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孔子讲,年轻人很可怕呀,怎么知道他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但是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还没有成就,那就不值得惧怕了。不知道他说谁,很可能说他的弟子,有像颜回那样的,“具体而微”,很可能越师;也有可能像宰予那样的,大白天睡觉,浑浑噩噩。

第三次是在《论语·阳货篇》的最后一章,“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不知道孔子是在什么背景下,对着谁说的这句话。他说:一个人已经到了40岁,还被周围的人厌恶,那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没办法再进步了。

其实,用我们今天的语境去理解、发挥一下:一个人到了40多岁,还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没有人说他好,那他这辈子就白活了。

朱熹老夫子对这章《论语》解读时说:四十,成德之时。见恶于人,则止于此而已,勉人及时迁善改过也。

人到40岁的时候,一要成人,二要成业,三要成德,否则就来不及了。

人到了40岁左右,应该有足够的智慧了,能够看透世事,应该有所作为了,能够被人称道。应该在人格、德行上趋于成熟和完善,能够为家人、为组织、为社会带来自己独有的价值了。也就是,所有自己的责任都能够很好地承担和履行了。

一个人如果到了40岁,还看不明白人和事儿,还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承担起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格,还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认同,那么这辈子也就那么回事儿了,也不太可能有大出息了。甚至可以说,这辈子怕是白活了。

《论语》是抽象化了的生活,生活是形象化了的《论语》。就是到了今天,孔子的话绝大多数都仍然成立。

孔子四十不感,孟子四十不动心。贤人四十而闻达,凡人四十仍平凡!

我今已年过半百,迫近六十,还在经典的大门之外徘徊,真是惭愧呀。余生若不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学而不厌,殚精竭虑,戒慎恐惧,恐怕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这一生就平平庸庸的浑浑沌沌地结束了。

那就约等于白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