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一轮回

      女儿的毕业季,昨天在教堂举行了毕业典礼,感谢朋友和女儿的小朋友来观礼,让我们远在异乡不孤单。毕业典礼上有许多精彩花絮,女儿说代表毕业生发言的小男孩有许多戳中泪点的话,可惜我没有完全听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专门有一个环节,是和family说再见。女儿有不少同学是在这所学校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六年级毕业,他们的兄弟姐妹也先后在此就读。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最后一个孩子在此毕业,这个毕业典礼同时也是学校和这些family说再见的典礼。学校给这样的家庭送一束花,感谢与惜别,很感人。

图片发自App

      典礼结束后和女儿学校的老师聊了很久,回顾我们初到这所学校的时光,回忆起在申请过程中无私给予我们帮助的校长和老师,回忆起我们最常听到的“Don’t worry”和“Welcome to Jackson”。不是每一次在一个新环境中都会有如此的幸运。记得第一次家长会是在天气很冷的时候,和老师聊的时间并不长,说起女儿的申请,老师很笃定地告诉我不用担心,女儿一定可以申请到想去的学校。这两位老师教过很多年毕业班,她们的话给予我们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觉得格外温暖。由于语言的关系,也由于我们来得较晚,其实只有几个月,所以并没有为学校或者班级做什么工作和贡献,离开的时候,一则以感激,一则以愧疚。我们在路上行走,本想直奔终点而去,可是一路上却遇到那么多温暖善良的人,让我们如沐春风,相比之下,终点变得根本无足轻重。

图片发自App

      女儿的学校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幼儿园Walnut Park School,一部分是Jackson School从k到六年级。幼儿园以蒙特梭利教学闻名,而小学每年的毕业走向都很好,比如今年,Nobles、BB&N、Winsor等牛校的offer都有收到,但是孩子们不一定会去,据说BB&N和Winsor的offer都被抛了。感谢这所学校和这些美国家庭,让我们看到家庭的价值观是怎样在教育中起到恒定的作用。女儿的同学多来自天主教家庭,有的从小就受洗。这些家庭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不会把一个学校的学术水平作为第一考量,相反,学校的价值观和家庭的价值观的匹配是很重要因素。女儿有个小同学,ISEE的阅读考到9分,是典型的学霸,可是并不去我们通常认为的一等一的牛校,只去家里认为特别适合的一所宗教学校。教育的本源其实本在于家庭,在这里,会看到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我们有时其实是在苛求学校,学校只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家庭教育才是孩子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我们有时会纠结于到底留学还是不留学,这个问题太见仁见智,还真的不好说。但是从逻辑上,是同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如何评估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如果前者重要,也许留学是个选项;如果后者重要,那么孩子在大学前都不应该远离家庭。感谢女儿学校的这些家庭、这些选择给我的启示。不管以后在美国多久,都将永远记得这个最初的启发,我相信这是对看似热闹其实莫衷一是的关于教育的种种争论的一个最好回答。如果对自己家庭的价值观很有信心,对家庭教育很有信心,可以去赶场,也完全可以不去赶场;如果对最基准的没有信心,赶场也不会解决根本问题。我们的教育目标,始终不是一个在红尘名利中翻滚挣扎看似很成功的人,而是一个身心和谐、能够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清华附小的校训:“立人为本,成志于学” ,觉得这个表述十分到位。

图片发自App

      昨天和女儿去教堂的路上,想起女儿六年前的幼儿园毕业,也做过一个正式辉煌的典礼。女儿还被老师很郑重地化了妆,带着小小博士帽,穿着一件像模像样的毕业袍,一脸娇憨的样子仿佛还在眼前。可是现在,已经是一袭长裙的花季小少女。虽然依然执迷于各种号称很“逗比”的玩法,可是再也不是那个小小的、走路时很小心紧紧握住我一根手指的小孩子。最近毕业季,朋友圈里是各种毕业季的照片,再过六年,女儿就将是高中毕业生了。每隔六年,似一个轮回,每个轮回,都是女儿在家里逐渐长大、慢慢走出的脚步。现在想来,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原来那样小小的孩子,总觉得长大是遥遥无期的事情,可是分别也是转眼就到。现在参加过的两次毕业典礼我都很开心,很欣慰,不知道那个代表着离开家的下一个毕业典礼,我是怎样的心情?多好,人生就像巧克力,永远不知道下一块的滋味。

图片发自App

      昨晚真的很开心,不仅是典礼,也还有与Vicky老师的一番畅谈,很久没有聊得这样开心了,从信仰到生活,从教育到对社会的回馈。忽然很希望,成人也可以有一个短周期的轮回,比如六年,又可以看到自己内心重生的部分。岁月会老,人生却可以时时更新。

      感谢一路上给予我们温暖和启示的人们。期待下一个六年,全新的旅程,全新的尝试,全新的女儿,和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年一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