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知道麦家,多半是从看他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开始。我就是先看了电影,再去找他的书来看的。麦家的书,属于很好读的那一种类型。
读中文小说,会比英文小说快一些,不用分成几天看,所以每次看完一本中文小说,都有一种用一天时间跟着书里的主角过完一生的感觉,这本小说尤其如此。
1. 作者的书,都很容易读。
麦家的书,坦率说,对读者的人生阅历、思考深度没有太严苛的要求,都很容易读,可能这也是比较容易广为流传的原因。
并无贬低之意,但读这本书和作者的其他作品感受都差不多,生发不出太多的感想,因为没什么需要深挖的地方,小说希望传达的东西,书里都写得明明白白了。
和某类书不同,比如之前读过并写过感受的《人生的枷锁》、《麦田里的守望者》、《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源泉》,以及余华的早期作品等,如果人生经历与思考不到那里,感受就是会很模糊,get不到作者的点;并且不同的年纪、不同的人生阶段重读,感受又会不一样。
之前也有说过,有些书,不用太早读,比如听说身边有朋友四岁就读过《红楼梦》,当时很羡慕,现在想想,《红楼梦》并不需要四岁就去读;又比如《人生的枷锁》,如果在还没经历过人生的年纪读,能懂什么是枷锁?
但麦家的书,早点读也没关系,因为不会很深。在情节安排、文字深浅、人生道理讲述等方面都挺适中的,比较容易迎合读者的兴趣,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不会大悲大喜,也不会大彻大悟,读起来刚刚好的感觉。抱着追求放松又想看到些人生哲理的目的的读者,就很适合。
并非抬高谁或者贬低谁,我想表达的是,书籍的魅力就在于,由于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每本书的出场顺序不同,那么每本书带给每个人的感受也就不同。也许有很多正处于这个阶段的读者,遇到这本书,可能就是恰好的幸运。
其实一直不觉得作家有刻意转变风格的必要,最擅长什么题材就写什么题材,对于读者来说,都不过是看着别人的故事,寻找各自的影子。
2. 你的好,别人会知道。
因为很容易读,里面的道理也都很容易理解。
这部小说因为是作者时隔八年的首部长篇,作者可能希望写出一些与以往谍战小说不同的东西。书里面一层层剥开悬念的同时,也借情节的展开,传递一些人生道理。比如以下书中出现的句子:
“这就是命,事先讲不清,事后都讲得清。”
“人和兽之间,只隔着一团愤怒,像生死之间只隔着一层纸……”
“什么是道德?损人利己的事可以做,损人不利己的事不能做。”
“当一个人心怀悲悯时就不会去索取,悲悯是清空欲望的删除键。”
对于男主上校谜一样的一生,作者设置了很多悬念去讲述。故事的主角是上校,但书中的道理,都是通过周围人的行为传递出的。男主一生受尽屈辱,但始终受到身边人的维护,所以不用抱怨好人没好报,你的好,别人都知道。可能这也是作者想从作品中传递出的温度吧。
3. 适合拍成影视剧。
麦家的书,都很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满满悬念,贯穿始终,是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这部小说也一样,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能在荧幕上看到了。
这类小说,和推理小说一样,经不起一点剧透,整本书的铺垫渲染都压在最后谜底揭晓的那一刻。也不敢再多说了,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读后既不会很失望,觉得浪费时间,也不会惊为天人,只要安心听作者讲一个曲折的故事就好。
“记住,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喜欢请转发评论,谢谢~)
查看全部完整版中英文小说书评,也可点击下方“了解更多”链接,一起来读更多中英文小说吧~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