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是你的种子轮投资,你想从中收获什么?

每个人都会经历第一次踏入职场的时刻,

你是否还记得你的第一份工作,

它让你如何理解职业这回事,

又带给你什么影响?

马上又有一批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要准备就业了,作为学姐,我用我的经历给你一些建议。

1  职场——充满机会与危险的地方

今天如果有人问我,你眼中的职场是什么样的?我的回复和三年前肯定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我始终确信这种对职场的认知与个人所处的环境与位置有很大的关联。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职场的认识与诠释,没有人能很确定的将自己的理解作为唯一的标准,但是我始终希望能影响人们客观的,不带有个人情绪的去看待它。职场是一个充满机会与危险的环境,除了努力竞争之外还需要保护好自己。所以我非常建议初入职场的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明确现有目标后在开始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以及了解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之类的隐性信息。这些都是影响你日后在该企业供职时间,以及开心程度,成长程度的关键因素。

我很清楚自己并不是一个寻求安逸的人,我更希望从工作中能快速找到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我花费了很多时间探索它,希望找到可以让我持续坚持下去,并且能带来收获的事情。有时候也试图想将自己的兴趣技能,过往经历,经验教训,以及好奇心都结合起来,只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执着。除了工作,一有空的时间也折腾了不少最后半途而废的事儿。不过幸运的是我很早就知道自己的那点小追求,但不好的是对不喜欢的事情却定义模糊。

我很感激每段工作经历对我的不断打磨,以及对我眼界的开阔。在至今的工作中,遇到过有情有意的伙伴,完美主义的老板,正直严格的领导,温柔且喜欢分享的同事。当然也遇到过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负责人,吃相难看的主管,狐假虎威的跟班等带来负面影响的人。他们都帮助我认清工作面貌的现象。识别的越是清晰,越是能准确的判断匹配度。

2

第一份工作,从不喜欢不擅长的事情做起

回想起在法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写过最长的一篇文章就是我的毕业论文,足足50多页。交作业前两周每天睡眠不超过4个小时,只为审查和调整内容逻辑和核查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来确保能顺利拿到学位。交作业当天,我一脸嫌弃的把厚厚一本纸递给实习办公室老师后内心暗暗告诉自己:以后再也别让我写这么多的字儿了。

然而,回国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却是在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内容相关的工作。于是乎,我就这样阴差阳错的与写作结了缘。再后来,我非常感恩这份工作经历。它给我往后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三个巨大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給当时基本对数字营销与互联网领域认知几乎为零的我补了非常重要和及时的一课。当时,国内对该技术领域的认知非常浅薄,我的工作就是大量阅读,并且把国外深度和优质的内容通过编译形成适合国内阅读的文章。目的是为公司的新型技术与理念做市场教育工作。几个月后,由于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就开始自己原创一些文章,创意长图文以及音频电台来进一步推进热度。虽然后来换了部门,工作内容渐渐的偏向线上活动的策划,以及在线SaaS平台的灰度测试相关工作(还有我不怎么喜欢写的公关稿),但内心还是有一种想要摸索怎么利用多种形式和载体更好的解释清楚这类干到大部分人都不容易读懂且难以花时间了解的技术类内容的冲动。

这是我真正意识到我已经不在害怕写作这件事儿了,相反开始喜欢它。内容工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探索,思考然后在产出新内容,通过不同的展现形式表达的过程。对于企业或市场来说它的评判结果可能是阅读量,转化率,转发量或者说粉丝量。但对于内容运营工作者来说整个过程才是最有魅力,值得探索的部分,因为它让人又痛苦又享受。那个时候因为国内刚好处于新媒体的红利期,身边不乏这样的内容创业者,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交流,发现优秀的内容人都善于与读者形成良好的沟通,并且习惯分析用户数据与建立良好的反馈或互动机制。如果你做不好这些,就不是一个适合市场的内容人。

3

从不喜欢的事情中找兴趣

在枯燥的工作中找规律

在创业公司工作的日子非常的幸苦,尤其是做着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就更是感觉苦上加苦。这种感觉好似又读了一个工科,把好几年的学科高浓度压缩到一年学完,但是没有证书可拿。除了知识领域的增长,我来讲讲它带给我的第二个影响:让我从一个几乎凭感觉做事情的人变得具备理性思维了。

从市场部到产品部,发现两个部门的同事有着截然不同的做事风格和思维方式。市场部喜欢短平快的工作节奏,重视创新的想法和团队氛围的维护,在接到工作时更喜欢搞清楚前因后果在执行;但产品部则不同,他们更讲究慢稳准,做事情非常的严谨,每个模块一个负责人通过不停的开会打磨来优化产品的功能,同事间相处更简单,更重视流程化的分工机制,他们可以对自己熟悉的部分滔滔不绝,却很少有人在拿到任务时来找你询问我为什么需要这样做,这样做会有怎样的效果吗这样的问题。

流程化的工作很枯燥,但如果坚持用心做一段时间,会理解并且习惯这样的规律,后来发现这种流程是可以保护自己的武器。当然,作为一个A型(霍兰德人格类型)突出的人,事务性的工作会让我很快失去耐心。后来,与不同同事沟通学习与观察他们不同的处世风格成了我最感兴趣的事情之一。

4

不是所有的工作习惯都是好习惯

从前我讨厌把一些小细节小问题考虑的过于复杂,但是工作后,在前辈和同事的各种问题砸过来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想要去解刨这些问题,找到我觉得特别合乎理性的答案才行。就像这家公司的软件技术介绍一样,明明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它是帮助市场部提升转化率的,可是在介绍过程中非得用半技术语言告诉大家它的组成部分与如何实现的,并且需要证明每一步都有理有据。这个习惯在我离职之后一直影响我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成为我的负担。因为我充分的把它用在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患了强迫症一样试图为每一件事找到一种标准化流程的可行性路径。这个习惯直到我后来去了一家教育独角兽企业做后台的员工福利与企业文化类工作后才逐渐改善。

由此证明,不同性质的工作对某些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可以起到相互制约的影响的。

5

自我探索与职业选择

如果有机会回到三年前,我一定会告诉自己先选择大公司工作。很好奇经历不同的职业路径后我会成为怎样的人。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经历过一小段迷茫与职业选择的时期。刚毕业的时候,每天会花点时间在浏览招聘网站上,看着琳琅满目的职位还有岗位间看起来差不多的介绍,根本没办法真的了解到哪些公司与岗位是合适自己的。所以,并没有着急的去接受任何offer。而是先在上海兼职做着一些教育的小项目。但偶尔也时不时萌生开公司做生意的念头,但很快被老爸老妈的劝说給浇灭了。看,没有清晰的目标,的确很难做出坚定的决定。

后来不久,我收到一家跨国会展公司的offer,以及其他几家公司的录用通知,最后都放弃了。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晰的回忆起和那位拥有一家跨16个国家企业的老板面试的情景。我没有一丝紧张反而充满自信,他看上去非常严厉,在交流中非常在意我说的每句话的真实性,以及我的学习背景。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面试中他问过我的三个问题;

第一:如果你身无分文且拥有健康,你会靠什么谋生?

第二:可否谈谈你亲人朋友对你的最一致的评价?

第三:你觉得你自己是一个成熟的人么

这些问题,我长到当时那个年龄时一个都没有考虑过,但却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我按照当时心里所想回复了他。最后,他给了我四个发展方向:国际会展,博物馆项目,AR/VR和企划部的四个职位选择。听上去非常不错的机会,就这么被我傻乎乎的拒绝了。其实,我忠于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和超级近的路程优势选择了与创业公司一起成长。

后来,好朋友们问起我如果再选一次,你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么?我想了想回答说:无论我做出怎样的选择,我还是我,区别在于不同的选择,收获不同的成长罢了,我不能这么贪心呀。

时间不早了,今天偷懒没有复习。内容就先到这儿,谢谢你花时间读到最后。后续我会与各位持续分享,以及做一些评估测试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自己,作出更适合自己的判断。如果你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直接与号主聊天吧。

- The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份工作是你的种子轮投资,你想从中收获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