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析第二十章:独异于人。处世治商底层认知系列

【注释】

[1]荒:无边无际,形容很大。[2]未:没有,央:完结。[3]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丰盛的筵席(同时用牛羊猪三牲)。[4]泊:淡泊。[5]兆:征兆、迹象。[6]沌沌:不清楚。[7]孩:通“咳”,形容婴儿的笑声。[8]儽儽:通“累”,疲惫。[9]遗:匮乏。[10]母:指“道"。

【译文】

  对发生的事采取顺从和违拗的做法,相差有多远?对身边的人报以善或恶的心行事,相差又有多远?众人畏惧的事物,我也会感到畏惧。这种相互对立的现象在远古时期开始就是如此,似乎在后世也会永无尽头的存在。

  众人是那样快乐,像是去参加丰盛的宴席,又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只有我对这些不感兴趣,也没有萌生欲望,我显得混混沌沌,就像一个还没会发出笑声的婴儿一样。显得疲惫不堪,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众人都为自己谋划,打算留下财富,只有我看似缺少智慧,经常穷苦潦倒。我这是有一棵愚笨之人才有的心啊!世人都是那样的明白,只有我是如此昏聩;世人是那样的聪慧,只有我是这样的糊涂。我就像那动荡不安的大海,像那飘忽不定的长风,不知何处是归宿。

  世人都仿佛有自己的本领,都很有作为,只有我愚昧、笨拙,简直一无是处,我如此与众不同,因为我知道行事最高准则是遵循“道”的规律。

【解析】

  本章是老子的思想独白,类似于一首诗,写作风格与其它章节大为不同,从结构上看,第一段说自己无奈出走。第二段谈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不一样。第三段谈自己与众人思想不同,诉说生活孤独的苦闷,以痛呼自己的无所依归。最后一段说明了自己异于人的原因,明确要遵循“道”而不从众的原则。

  老子常说思想观点超前,且还有一点“反文明”的迹象,因此他所在的时代里,老子本人并没有得以重用,他的思想也没得到推广。不管是史书记载,还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各种描述,都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个不得志的人,他在阐明自己的观点同时,看到文明的发展与“道”的相反方向进行,发几句牢骚也属正常。

  在常人看来,是非贵贱、善恶美丑是对立的概念,人们普遍偏好美好的事物,讨厌丑恶的事物。受这种想法的驱使,追求所谓美好事物时可能会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当得到时就欣喜,无法实现是就沮丧,因此任何开头都可能导致欣喜和沮丧两种相反的心情。而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也可能用了丑恶的手段,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种现象?

  是非贵贱、善恶美丑之间的种种差别,都是人们按照世俗的眼光,主观判定而形成的,它并不符合“大道”,人们按照世俗主观判定形成的规则生活,必然是自寻苦头。有“道”的人则一切顺应自然,没有是非美丑的区别心,不刻意追求什么,就无所谓得失,也就不会有痛苦和烦恼。就不会让忧愁和烦恼影响到身边的人,也不会影响到后续的事物,幸福感也将得到提升。


部分图片与文字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站内联系作者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解析第二十章:独异于人。处世治商底层认知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