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札记(47):“身世之谜”的逻辑

石越自从穿越到北宋后,一直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虽然有白水潭案和军器监案先后对他造成了打击,但都不是致命的。直到汴京流传谣言,说他是石敬瑭的后人,密谋复国,大宋不过是他的跳板,石越才真正体会到政治的危险。

早在石越初来北宋,赠词稿给楚云儿时,就为后面的身世之谜埋下了伏笔。当时却察觉不出来,以为只是一个极小的细节,谁知后来竟引发一桩大祸事。细细思之,这部小说到处都是“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笔法。读到照应的地方,不由得感叹,原来如此。

石越的身世来历,是他最不能对人言的隐秘,所以才会对那则谣言束手无策。潘照临的一计险招,帮他化险为夷,成为皇上的心腹重臣。潘照临这个计策并非天衣无缝,为什么京城突然流行名臣画像集?为什么偏偏在石越身陷流言时被发现他是石介的后人?这一切未免太巧了。没有人怀疑石越的身世是被设计的吗?

其实未必没有人怀疑。只是,即便怀疑,也没人说出来而已。

这个计策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富弼上书请求朝廷寻找石介的遗腹子。富弼是三朝元老,以忠直闻名,致仕后隐居洛阳,闭门谢客,不问世事。向朝廷请求照顾忠良之后,那是他对已经过世的同僚尽一点心意,既合情又合理。石介过世后,富弼一直在帮忙照顾他的妻儿。石夫人临死前将石介遗腹子的事情告诉富弼,富弼寻访无果,求朝廷帮忙,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若有人说富弼为了帮助石越,特地编造一个弥天大谎来骗皇上,只怕谁也不会相信。因为这么做对富弼而言只有欺君的风险,却没有任何好处。

但是潘照临偏偏说服了富弼。只有他,看出了富弼隐居后那颗不甘寂寞的心,到老也没消退的胆色。富弼年轻时,面对辽国大军压境,以一己之力说服辽主退兵,从此出将入相。以小风险换取大富贵,原本就是他做过的事。

北宋的士大夫普遍渴望收复燕云,富弼此心最是强烈。当年说服辽主退兵,免去一场兵祸,是富弼引以为傲之事,却也有不甘之处。因为辽国退兵是以增加岁币为代价。富弼未尝不希望朝廷忍辱负重,有朝一日反击辽国,一雪前耻。纵观朝廷内外,最有志向和能力抗击辽国的就是石越。富弼不忍看到石越因一则谣言葬送前程,让大宋失去了对抗辽国的主心骨,故而出手相助,这是大义。

仅仅为了大义,富弼未必愿意冒险相助石越,其中也有利益的成分。富弼与韩琦相交甚厚,但是也在暗中较劲。富弼出身寒门,与世家子弟韩琦并称“富韩”,论才能,富弼胜过韩琦,韩家的恩宠却远胜富家,富家子孙远不及韩氏后人。这是富弼半生的心结。富弼在位时得罪过一个官吏,偏偏致仕洛阳后那人做了洛阳的父母官,那人没少找富弼的麻烦。潘照临开出的条件是,富弼帮石越度过这次难关,石越将来照应富家子孙,保其富贵平安。以石越的人品,必然不会毁诺,而他只要度过这一劫,前途无量,照应富家子孙,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既有大义,又有利益。潘照临把富弼最揪心的两件事情都和石越关联起来,成了富弼相助石越的理由。

富弼杜撰石介遗腹子的事情,看似风险极大,其实不然。没有人想到他会说谎,更没有人能推翻他的谎言。石介死后遭夏竦清算是事实,石介妻儿穷困潦倒由富弼照应也是事实。事实里面穿插一个没有任何逻辑问题的谎言,又是由富弼说出来的,谁会怀疑?就算有人怀疑,谁能去跟死去的石夫人求证?富弼只是说石介有一个遗腹子,又没说石越就是石介的遗腹子。明面上,富弼和石越扯不上任何关系。

既然在别人看来,富弼不可能说谎,那么石介遗腹子的事情就是真的,信物也是真的。接下来的问题,有没有可能,石越伪造信物,冒充石介的遗腹子?

潘照临设计这个计策时,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妙就妙在信物的选择上。既然话由富弼说,信物由富弼转给石介的儿子石起,那么用什么做信物,完全可以由潘照临来掌控。那半片和田绿玉独角兽在石越府上不知摆了多久,莫说曾布和叶祖洽看到过,恐怕经常去石府的人都看到过。石起手上的“信物”,在呈给皇上之前却没有人见过。按照思维定势,如果石越想伪造信物冒充石介的遗腹子,那他必然要先看到石起的信物。从两块玉出现的先后顺序上讲,就不合理。要说石起的信物是依据石越家里的玉制作的,那就又回到了富弼的话是否可信那个问题上。所以摆在众人面前的事实就是,石越不可能伪造信物。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计策从头到尾,都是针对皇上设计的。从皇上看到石介和石越的画像,感觉有些相似时,计策就开始凑效了。以皇上的视角来看,从头到尾,石越对自己是石介遗腹子这件事情都不知情,更不可能暗中设计什么。石介遗腹子和信物的秘密是富弼道出来的;名臣画像是苏颂提起、李向安拿给皇上看的;石越家里有和石起一模一样的玉,是曾布和叶祖洽说出来的。石越根本不可能操控这么多人,帮他一起欺君(实际上“欺君”的只有富弼一人,其他人都做了棋子而不自知)。当所有的线索都摆在了皇上面前,皇上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石越是石介遗腹子”这个结论,并对此深信不疑。皇上在潜意识里一直信任石越,想重用他,更愿意相信这样一个结果,也是计策成功的原因之一。只要皇上相信了,其他人纵然有所怀疑,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又能说什么呢?

最后一点,恐怕连潘照临也没有想到,负责与辽国和谈的韩缜,不经意帮了石越一把。韩缜与杨遵勖的一番对谈,破了石越密会辽国贵臣、被识破野心遭驱逐的谣言。讽刺的是,谣言出自辽国人萧佑丹之口,却被辽国的枢密副使杨遵勖无意之中终结。

不得不佩服作者阿越,借潘照临之手,导演了一出大戏,愣是把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虽是虚构情节,在细节和逻辑的处理上,却接近完美,让人挑不出漏洞来。与其说潘照临是算计人心的高手,不如说作者有一双翻云覆雨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宋》札记(47):“身世之谜”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