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惨死,刘鑫在微博活跃……识别“陈世峰型”家暴人格,你原本无需承受暴力!

清明假期,当大家都在上坟扫墓,寄托哀思的时候,江歌妈妈的起诉再次被刘鑫拒收。

三年过去,痛失女儿的悲伤却难以平复。

刘鑫改名刘暖馨,在微博上继续作恶,辱骂江歌妈妈。

可怕的是,在网络铺天盖地的起底、谩骂刘鑫时,对真正的杀人凶手陈世峰却没有多少关注。

陈世峰,2015年到日本福冈语言学校,2016年就读日本东京大东文化大学汉语研究科。事发时,他26岁,正值研究生一年级。

看上去并非穷凶极恶之徒,但却做出了罪大恶极的事情。而捅向江歌的十刀,并非陈世峰第一次因分手对女性实施暴力。

而在知乎贴“陈世峰为什么要杀死江歌”中,陈世峰本科期间的前女友的表示:

自己就曾经遭遇过陈世峰的分手暴力,对陈世峰能杀人一点都不奇怪。

在关注“遭受家暴了怎么办?”的同时,在心痛的呼喊“面对家暴零容忍”的时候,应该记得,我们可以在一开始,就远离“家暴型人格”。

你原本无需承受暴力。

 识别“家暴型人格” 

《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中,男主安嘉和家暴前妻,再婚之后仍旧不改家暴本性。

家暴者的暴力不会因为伴侣的性格、做法的不同而有任何改变,在选择伴侣之前,女性更应关注的是识别、远离家暴型人格。

家暴者,都有什么特点?

研究表明,人格障碍占家庭暴力的1/4,其中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从儿童时期就有暴力行为记录,这类病人不仅是家庭暴力的实施者,而且是社会暴力的制造者。他们不仅经常殴打妻子或孩子,还威胁配偶不得离婚。

冲动型人格障碍常为一些琐碎小事大发雷霆,进而出现暴力行为。而他们的配偶一旦提出离婚即痛哭流涕或者以死相要挟。


 远离原生家庭不健全的家暴者 

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结婚之前,一定要谨慎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即使未来不和长辈一起居住,原生家庭的烙印也会深深印刻在对方身上,成为婚姻的伤痕。

有些施暴者也许早年受过心理创伤,在不和睦的家庭或在受虐的暴力环境中长大,从小就经常见到父亲打骂母亲、自身遭人虐待或曾被人凌辱……

有些施暴者缺少家人关爱,如父母从小就冷漠地对待孩子,从不会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呵护,导致孩子长大之后同样情感冷漠,沟通能力缺失,更偏好简单粗暴的暴力。

社会认知心理认为,外部不良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决定了一个人最终行为。

个体早年的心理创伤、现实的家庭矛盾和一定的生活应激事件都是重要的家暴诱因。

反之,部分家暴受害人幼年时可能亲身经历或目睹周围家庭中女性被男性暴打的场景或常受父亲等的打骂,而逐渐形成胆怯及逆来顺受的受虐倾向。

逆来顺受的性格更容易唤起施暴的“兽性基因”,导致家暴行为的发生。

 远离 “自我”被“本我”吞噬的家暴者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活动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心理结构。

 “本我”是指人的原始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攻击本能常指向外界.

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人们经常会感觉心理压抑、内心彷徨,很多人就有攻击本能的冲动来发泄。

“超我”代表个体的良知,是内化的社会价值系统。我们通过父母的教导、学校教育社会规范等,习得道德和社会要求。

“自我”是既满足本我冲动又考虑情境的现实性,它是理性的,遵循“现实原则”,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他的自我能够很好的平衡本我的冲动和超我的道德规范。

但是当自我功能严重受损时,就无法有效地控制本我的攻击本能行为,导致行为失控,也就会表现出种种冲动暴力行为。

当“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约束力下降,施暴者的攻击本能就会表达地更猛烈。

对外,他可能彬彬有礼、是位儒雅的绅士;

对内,他可能突然面目狰狞,魔鬼附体。

 远离有种种个性缺陷的家暴者 

研究发现,施暴者多以自我为中心,有强烈的嫉妒心、控制欲和占有欲。

很多人分不清占有欲和爱的区别,爱情中的排他性和占有欲是不一样的。

家暴倾向的人会反复查看伴侣的手机,寻找伴侣和异性甚至是同事、普通朋友的聊天记录,甚至删除对方的异性好友,干涉对方的正常社交生活;

他们疯狂的不信任伴侣,并且需要伴侣向他不停的“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是无辜的,包括以后的任何事,只要他有怀疑,都要拿出证据“证明”。

……

很多女孩子一开始会认为,这种极强的占有欲是在意自己的表现,选择顺从,相信对方的嫉妒和占有是爱的表现,感觉有被强烈的需要。

但这,往往只是家暴者控制狂的面孔开始暴露。

家暴者更容易多疑、焦虑和不自信,他们往往是低自尊的,所以通过疯狂的控制、怀疑、要求对方证明自己来维持一段关系。

舒格曼认为,男性对控制权的渴求可能是施暴的一种标记。

丈夫想通过掌控妻子,达到内心的满足和优越感,但同时,这种掌控必然会破坏夫妻间的平衡,引发夫妻矛盾甚至冲突。

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丈夫的施暴行为,导致施暴、反抗、再施暴、最后的妥协的循环模式,最后导致最终施暴行为与受虐行为的固化。

 远离贬低女性、洗脑伴侣的家暴者 

在家暴过程中,施暴人往往都会同时进行心理上的摧残,对受害者进行人格侮辱和贬低。

久而久之,受害者就会变得自卑,甚至认为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才会被打。

很多家暴者一边施加身体暴力,虐待对方,一边洗脑说自己是深爱对方,并且每一次虐待以后都会给对方一个“甜果子”吃。

许多女性就这样陷入了认知失调,认为自己不够好、很差劲才会受到虐待,并且认为对方是爱自己、对自己好的。

这种认知的心理失调,使得很多受害者在进入虐待关系时,难以察觉到骑士的迹象,被控制一段时间不断“洗脑”,很难逃离。

还有一些受害者在“圣母”心态的控制下,认为自己可以拯救对方、感化对方,傻傻地相信施暴者的事后认错和甜言蜜语,陷入暴力的关系中难以自拔。

如果一个人没有尊重、真诚和同理心,那么这个人对你再“好”,也不值得信任和托付。

不要去爱一个贬低你的人,不要进入一段消耗你的关系。

擦亮眼睛,识别家暴型人格,学会爱自己,你原本无需承受暴力。

--END---

有烦心事,找圆心率心理|专注心理健康,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歌惨死,刘鑫在微博活跃……识别“陈世峰型”家暴人格,你原本无需承受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