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梅,蜡梅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走在江南的冬天里,风拂过脸颊时那么轻柔,惊觉春天来了。

觅得一株腊梅树,叶子几乎脱落殆尽,枝头结满了圆润的花骨朵,只等一阵春风吹开花蕾!

有几颗性急的花苞已经探出了花蕊,很是娇俏。

蜡梅香气浓而清,艳而不俗。喜欢蜡梅清冷的气质。

没有这冬日的风雪寒冷,也养不出如此娇艳的花朵!没有亲眼见过怒放的生命,不会有切身的生命感悟!

于是,整个冬天都有了快乐的理由。


小心地折了她一枝。回来房间看书,忽有暗香,便有同梅花知己相酬的喜悦。心意沉沉。

书中人物“分配贵州,调去山东,辗转南京,经历婚变、丧父之痛,郁郁不得志。”但是作者身上却看不到半点颓丧之气。

觉得被打动,很受鼓舞。

看一眼手机,表妹在群里发来她妈妈唱歌的视频。这个六十多岁的女人,梳着刘海,头发扎起来,穿着宝蓝色的连身裙。她在小区的元旦跨年晚会唱了一首歌。

她帮女儿女婿带孩子,一直到孩子上小学。本来可以享受清闲了,哪知道儿子婚变。她一下子瘦了十斤。又一手拉扯大儿子的孩子,那孩子现在三岁了,能歌善舞的。这好些年连续带孩子,其中辛酸只字不提。好在儿女孝顺,都很尊重她。

我觉得她很美,有一种力量美,坚韧美。

年轻时候,我会被那些表面的高级所迷惑。

现在的我,喜欢朴素的、有力量感的男人和女人。

常常发现形容一个女人,总用浪漫、优雅这样的词,总觉得哪里不对。本质是什么?是热爱、力量、责任。

我想到了我身边的人,小红是这样的人,里里奶奶是这样的人。

经历过一些,才发现她们的美,历久弥新。


泡了壶桂花九曲红梅,热滚滚的捧着,打开了纸质版的书接着看。

书里记载了一个女子,我把她比作蜡梅。

“顾先生是苏州人。六十多岁了,中西音乐都通。精于小提琴、二胡。她的小提琴是直接跟一个在上海的白俄尼格罗夫学的。那个白俄每周从上海到杭州给她上课,由她负担学费和交通费。而且,她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没有结婚,还有点洁癖。这些叙述,很有传奇色彩 我不免既好奇又神往,挺想见见她。”

这位顾先生生于1892,卒于1968。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她早年为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并将原名陈畹芳改为顾怡若,字西林。“顾”是她母亲的姓,“怡若”是怡然自若,独善其身之意,由此可以她是多么的独立特行,具有独立和自主意志。

她1966年6月被捕入狱,1968年7月卒于狱中。在狱中两年时常被批斗,饿着、病着,患上肺病,最后在贫病交加中悲愤死去。

一个高洁不屈的女子竟被这样折磨而死,让人深感命运的不公,谁读到她的故事都会为她哀叹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后来她被平反了,在杭州师大有以她名字命名的八角亭子,西林亭。

作者给另外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也有不少的笔墨,这个女人没有名字,是汤渡镇人,所以大家都叫她汤渡人。“有人告诉我,她年轻时曾经反抗过婚姻,好像曾经出逃,或许是结婚时有过暴力抗争,但终究是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孩。不幸的是这孩子没能存活。这一段故事,大家在闲聊时会讲汤渡人有些像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祥林嫂。”

一个人的悲痛,在别人嘴里只是闲话。所以,千万不要诉苦,你一诉苦,就看轻了自己。

汤渡人离开了丈夫家,来作者家里做帮工和保姆。作者的小妹1946年出生,是汤渡人抱大的,小妹和她很亲。

后来汤渡人一个月有十三块的退休金,很少,不至于饿死。她的一生像一个影子,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子女。这是她自己选择的,这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作者说,“等我经历了一些事情以后,再细细体会她的人生,会在心头泛起一阵凄凉。”

我读到这里,也为汤渡人流了一滴泪。

我庆幸自己不是汤渡人。我给自己倒了一杯馥郁红茶^-^


跟里里视频了一小会。里里在被子里了,要睡了,里里娇滴滴的,喊,奶奶,我的热水袋装好没有啊。奶奶说,早就装好了,在被子里。里里笑的咯咯叽叽,像个蜡梅花苞苞。

里里哭哭闹闹就长大了,奶奶也老了。每天陪着一个幼儿打打闹闹是很耗损元气的。

一月,腊梅孕育,祝花与人各有前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蜡梅,蜡梅)